《清明日试新火作牡丹会》
时间: 2025-01-19 19:00: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钻巴火尚浮家,
去国年多客路赊。
那得青烟穿御柳,
且将银烛照京花。
香鬟半醉斜枝重,
病眼全昏瘴雾遮。
锦地绣天春不散,
任教檐雨卷泥沙。
白话文翻译
在家里再点燃巴火(用来取暖),已经漂浮了很久了;
离开家乡已经多年,旅途的账单还未结清。
怎能看到青烟穿过御柳(指皇宫的柳树),
不如用银烛照亮京城的花朵。
香鬟微醉,斜倚在树枝上显得沉重,
我的双眼因疾病而模糊,被瘴气遮蔽。
锦绣的土地与天空,春天的美好未曾散去;
任凭屋檐的雨水冲卷泥沙。
注释
- 巴火:一种用巴竹制成的火种,象征着温暖和家乡。
- 御柳:指皇宫里的柳树,象征着高贵和权威。
- 银烛:指用银材质制成的蜡烛,象征着光明和美好。
- 香鬟:指头上的装饰,通常是女子的发饰,表示女子的娇美。
- 瘴雾:指因潮湿、瘴气造成的雾霭,影响视力,象征病痛或困厄。
- 锦地绣天:形容美丽的春天景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年-1193年)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字仲淹,号少游,晚号南山,世称范南山。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风光和人间百态。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清明节期间,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春天美景的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离乡背井、身处异地的无奈和苦闷。
诗歌鉴赏
《清明日试新火作牡丹会》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清明节的场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的开头“再钻巴火尚浮家”,点出了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巴火象征着家的温暖,但在外漂泊的日子里,这种温暖显得格外遥远。接下来的“去国年多客路赊”直接道出离乡多年、归期未定的苦涩。在这条漫长的旅途中,诗人不仅感受到身体上的疲惫,更有心灵的孤寂。
“那得青烟穿御柳,且将银烛照京花”描绘了诗人在异乡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青烟与御柳的意象显示出诗人对高雅生活的向往,而银烛照京花则反映出他希望在异地也能享受美好的愿景。然而,现实中的“病眼全昏瘴雾遮”又将这种美好打断,诗人的视野被困扰和疾病所阻。
最后两句“锦地绣天春不散,任教檐雨卷泥沙”则以春天的美丽和雨水的冲刷作结,表现了生命的顽强与希望,尽管身在异乡,春天的气息依然在延续,诗人对未来依旧抱有希望。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透出浓厚的情感,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与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再钻巴火尚浮家:再一次点燃巴火,表示对家的思念,巴火象征着温暖的家。
- 去国年多客路赊:离开故乡已经多年,旅途中的时间似乎被延长,体现出漂泊的艰辛。
- 那得青烟穿御柳:在异乡无法看到家乡的青烟,御柳暗示着高贵和权威,象征着向往。
- 且将银烛照京花:用银烛照亮京城的花,表示希望在异地也能享受美好。
- 香鬟半醉斜枝重:香鬟微醉,表现出女子的娇媚和春天的气息。
- 病眼全昏瘴雾遮:因疾病而视线模糊,被瘴气遮蔽,象征着困惑和痛苦。
- 锦地绣天春不散:春天的美景依然存在,表达了对生活的希望与热爱。
- 任教檐雨卷泥沙:任凭屋檐的雨水冲卷泥沙,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巴火、银烛与故乡的温馨联系起来。
- 对仗:如“锦地绣天”与“檐雨卷泥沙”的对仗,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思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感叹,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巴火:象征温暖的家。
- 青烟:代表故乡的思念。
- 银烛:象征光明和希望。
- 香鬟:表现女子的美丽和春天的气息。
- 瘴雾:象征着生活中的困扰与痛苦。
- 锦地绣天:美好春天的象征,传达出希望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巴火”象征什么? A. 家乡的温暖
B. 旅行的疲惫
C. 美好的春天
D. 生命的希望 -
“青烟穿御柳”中的“青烟”指代什么? A. 烟雾
B. 思念
C. 美食
D. 春天 -
诗中的“锦地绣天”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绝望
B. 希望
C. 忧伤
D. 愤怒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范成大的这首诗更多地体现了个人的情感和对家乡的思念,而杜甫则更关注时局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两者都通过春天的意象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冀,但情感基调则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范成大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