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牧马山胜果寺》

时间: 2025-01-19 18:52:49

佛灯已暗还吐,旅枕才安却惊。

月色看成晓色,溪声听作松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牧马山胜果寺
佛灯已暗还吐,旅枕才安却惊。
月色看成晓色,溪声听作松声。

白话文翻译

在胜果寺的夜晚,佛祖的灯光已经熄灭,但我仍然能感受到它的余辉;刚刚安顿好旅途的枕头,却又被外界的声响所惊扰。月光照耀,使我误以为已经是黎明;溪水潺潺的声音,仿佛听作松树的低语。

注释

  • 佛灯:指寺中佛前的灯光,象征着宗教的宁静与光明。
  • 旅枕:旅途中的枕头,暗示诗人正在旅途中休息。
  • 晓色:晨曦的光亮,诗人用来形容月光的明亮。
  • 溪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诗人将其与松树的声音相联系,表现出自然的宁静。

典故解析

  • 胜果寺:位于牧马山的寺庙,常为文人墨客所游览,象征着高洁的情怀与心灵的归宿。
  • 月色溪声:在古代文学中,月亮和溪水常常用来营造宁静的氛围,代表着诗人内心的情感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叔明,号石湖,浙江人。范成大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和词人,因其诗词多描写江南水乡的风景而闻名。他的作品以清新、幽雅著称,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游历途中,表达了他在寺庙中夜宿时的感悟。诗人通过夜晚的景象,反映了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喧嚣,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在夜宿寺庙时的细腻感受。开头两句“佛灯已暗还吐,旅枕才安却惊”,一方面描绘了寺庙的宁静,另一方面却暗示了旅途的疲惫与内心的不安。诗人在灯光熄灭的瞬间,似乎感受到了一种超然的宁静,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外界的扰动,让人感到惊讶和不安。

接下来的“月色看成晓色,溪声听作松声”,通过对月光和溪水的描写,诗人将夜晚的景象与晨曦的期待相结合,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月光明亮,溪水流淌,诗人将这些自然景象与内心的感受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意。

整首诗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诗的意境简洁而深远,蕴含着对宁静与喧嚣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佛灯已暗还吐:灯光熄灭,但余辉仍在,象征着信仰的光芒。
  • 旅枕才安却惊:刚刚安顿,却被外界的声音惊醒,表现出内心的焦虑。
  • 月色看成晓色:月光明亮,误认为是清晨,表现出对时间的错觉。
  • 溪声听作松声:溪水声与松树声的联想,体现了自然的和谐与诗人的内心感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晨光,营造出一种错觉的美感。
  • 拟人:溪声被赋予了“听作松声”的特征,使得自然更具生命力。
  • 对仗:前后两句的结构对称,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写夜晚的宁静与外界的喧嚣,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诗的情感基调是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浮躁世态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佛灯:象征信仰与智慧。
  • 月色:代表宁静与清冷。
  • 溪声:象征自然的流动与生命的延续。
  • 松声:体现自然的高洁与悠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佛灯已暗还吐”中的“吐”指什么?
    A. 吐出光亮
    B. 吐出烟雾
    C. 吐出声音
    D. 吐出气息

  2. 诗人在夜晚误将月色看作晓色,体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A. 迷茫与无助
    B. 对时间的敏感
    C. 对生活的厌倦
    D. 对自然的感慨

  3. 诗中“溪声听作松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夸张
    D. 对仗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描绘夜晚的宁静和思乡之情。
  • 《早发白帝城》(李白):表达清晨的美丽与人生的短暂。

诗词对比

  • 《宿牧马山胜果寺》《月夜忆舍弟》(杜甫):两首诗都表达了在月夜中的思考与情感,但前者更倾向于自然的描写,而后者则侧重于人情的思念。

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析与比较,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范成大的诗歌风格及其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