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寒不雨为楚人忧岁》

时间: 2025-01-19 14:46:10

江风五月尚飕飕,疑是生寒应麦秋。

暑雨不多难望岁,密云虽布转增忧。

四方丰歉觇三楚,两载饥寒遍九州。

民命久悬仓廪绝,问天何事苦为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风五月尚飕飕,疑是生寒应麦秋。暑雨不多难望岁,密云虽布转增忧。四方丰歉觇三楚,两载饥寒遍九州。民命久悬仓廪绝,问天何事苦为仇?

白话文翻译:

五月的江风依然冷飕飕,让人怀疑这是否预示着麦秋的寒冷。夏天的雨水稀少,难以指望丰收,虽然天空布满密云,却更加增添了忧虑。从三楚地区的情况可以窥见四方的丰收与歉收,连续两年饥寒交迫遍及九州。民众的生命长久地悬于一线,仓库空虚,我质问上天为何要如此苦苦相逼?

注释:

  • 飕飕:形容风声,此处指风冷。
  • 麦秋:指麦收季节,通常在农历五月。
  • 觇:窥视,观察。
  • 三楚:古代地理区域名,大致包括今湖南、湖北一带。
  •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此处泛指全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渔(1611-1680),字笠翁,号湖上笠翁,清代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他的作品多涉及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此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民生困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夏季,当时中国部分地区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歉收,民众生活困苦。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天灾人祸的无奈与愤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五月江风的寒冷和暑雨的稀少,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到来的麦秋的忧虑。诗中“密云虽布转增忧”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了即使天空布满云层,也难以带来雨水,反而增加了人们的忧虑。后两句通过对四方丰歉的观察和对两载饥寒的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困境。最后一句“问天何事苦为仇”,则是诗人对天灾人祸的无奈与愤慨的集中体现,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同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风五月尚飕飕:五月本是初夏时节,但江风依然冷飕飕,暗示了气候异常。
  2. 疑是生寒应麦秋:诗人怀疑这种寒冷是否预示着麦秋的寒冷,增加了对未来收成的忧虑。
  3. 暑雨不多难望岁:夏天的雨水稀少,难以指望丰收,表达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担忧。
  4. 密云虽布转增忧:天空虽然布满云层,但并未带来雨水,反而增加了人们的忧虑。
  5. 四方丰歉觇三楚:通过观察三楚地区的情况,可以窥见四方的丰收与歉收。
  6. 两载饥寒遍九州:连续两年的饥寒交迫遍及全国,揭示了社会的普遍困境。
  7. 民命久悬仓廪绝:民众的生命长久地悬于一线,仓库空虚,表达了诗人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同情。
  8. 问天何事苦为仇:诗人质问上天为何要如此苦苦相逼,表达了对天灾人祸的无奈与愤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江风五月尚飕飕”,将五月的江风比作寒冷,形象生动。
  • 对比:如“密云虽布转增忧”,通过对比天空布满云层却未带来雨水,增加了忧虑。
  • 拟人:如“问天何事苦为仇”,将天灾人祸拟人化,表达了对天灾的愤慨。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天灾人祸的无奈与愤慨。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揭示了社会的普遍困境,并质问上天为何要如此苦苦相逼,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同情。

意象分析:

  • 江风:象征着寒冷和异常的气候。
  • 暑雨:象征着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雨水稀少预示着歉收。
  • 密云:象征着希望和忧虑的交织。
  • 三楚:象征着观察和了解四方丰歉的窗口。
  • 九州:象征着全国范围的饥寒交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江风五月尚飕飕”一句,暗示了什么? A. 五月天气温暖 B. 五月天气寒冷 C. 五月天气多变 D. 五月天气晴朗

  2. 诗中“密云虽布转增忧”一句,表达了什么? A. 天空布满云层,带来雨水 B. 天空布满云层,未带来雨水,增加忧虑 C. 天空布满云层,带来希望 D. 天空布满云层,带来平静

  3. 诗中“问天何事苦为仇”一句,表达了什么? A. 对天灾的接受 B. 对天灾的无奈与愤慨 C. 对天灾的恐惧 D. 对天灾的忽视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
  • 白居易《卖炭翁》:通过描绘一个卖炭翁的艰辛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民众的困苦。

诗词对比:

  • 李渔此诗与杜甫的《春望》相比,都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但李渔的诗更加直接地描绘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而杜甫的诗则更加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李渔全集》:收录了李渔的全部作品,包括诗歌、戏剧、美学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