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同儿侄登宝峰亭》
时间: 2025-01-06 11:33: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绝顶凭栏思有余,沧江下眺眇三隅。
月光此夜十分满,风色今朝一点无。
乡国不须悲楚蜀,庭阶且喜集封胡。
史君邂逅分鲜鲫,斫脍还成逸少图。
白话文翻译:
在山顶凭栏而立,思绪依旧充盈;
俯瞰沧江,远眺三角洲。
今晚的月光格外明亮,
今天的风却是无影无踪。
对故乡的忧伤不必为楚国和蜀国而悲,
在庭院中,我们欣喜地聚会,聊着封胡的事情。
与史君偶然相遇,分到新鲜的鲫鱼,
切成片的鱼肉,仿佛成了逸少的画图。
注释:
- 绝顶:指山顶,表示高处。
- 凭栏:靠在栏杆上,表示远眺。
- 沧江:指长江,广阔的河流。
- 眇:微小、渺小,表示远望。
- 封胡:指宴席,或聚会的场合。
- 逸少: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以其书法作品《兰亭序》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望,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著作众多,以山水田园诗见长,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中秋佳节,正值月圆之夜,诗人与儿侄一同登上宝峰亭,借此良辰美景,抒发内心的思绪与对故乡的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美丽景色,充满了浓厚的乡愁与人情味。开头两句,诗人站在山顶,目光远眺,虽然视野开阔,但思绪却依然充盈,暗示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描述了明亮的月光与无风的天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氛围。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转而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提到“乡国不须悲楚蜀”,表现出一种对故乡的欣慰与释然,而不是悲伤。最后两句则描绘了与友人聚会的欢愉场景,刚刚捕获的新鲜鲫鱼与分餐的快乐,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满足与享受。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情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又温暖的情感,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亲友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绝顶凭栏思有余:高处凭栏而立,思绪仍然丰富,表达出一种孤独与深思的感觉。
- 沧江下眺眇三隅:俯瞰长江,远望三角洲,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崇敬。
- 月光此夜十分满:今晚的月亮格外圆满,象征着团圆与美好。
- 风色今朝一点无:今晨的风却是静止的,增添了宁静的氛围。
- 乡国不须悲楚蜀:故乡的忧伤不必为楚国和蜀国而感伤,表达对故乡的宽慰。
- 庭阶且喜集封胡:在庭院中,大家欢聚一堂,享受这美好时光。
- 史君邂逅分鲜鲫:与史君偶然相遇,分享新鲜的鲫鱼,体现友谊的温暖。
- 斫脍还成逸少图:切成片的鱼肉,仿佛成了一幅美丽的画作,表达生活的享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切好的鱼肉比作逸少的画图,增添了艺术感。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字句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月光、江水、庭院等多种意象交织,展示出自然与人情的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中秋夜的美丽景色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体现了对生活的感恩与珍惜。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团圆与思念,尤其在中秋时节,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 江水:代表着宽广与流动,连接着故乡与诗人心中的记忆。
- 庭院:象征着温暖的家庭氛围,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绝顶凭栏”是什么意思? A. 在山顶欣赏风景
B. 在山顶唱歌
C. 在山顶打猎 -
诗中提到的“月光此夜十分满”意指什么? A. 月亮很亮
B. 月亮很圆
C. 月亮很小 -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 A. 悲伤
B. 宽慰
C. 忘记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的孤独情感。
- 苏轼的《水调歌头》则是表达了对月亮的情感与人生哲理,二者在主题上相辅相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相关书籍与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