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道损持国访孔旼处士》
时间: 2025-01-01 17:37:07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同道损持国访孔旼处士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高庐当大道,节士不肯过。
穷巷独秉德,车马一何多。
势力走谀谄,礼义服委佗。
是以被褐人,长甘北山阿。
曰今岂有愧,渔上有行歌。
白话文翻译:
高大的楼阁矗立在大路旁,正直的士人却不愿经过。
偏僻的小巷中,只独自坚守道德,车马却是何其繁多啊。
权势者只会趋附谄媚,礼义却被抛弃到何处。
因此穿着粗衣的人,长久甘愿住在北山的山阿。
如今难道有何愧疚,渔夫们在水上唱着歌。
注释:
- 高庐:指高大的楼阁,象征权势与繁华。
- 节士:正直的士人,指那些坚持道德操守的人。
- 穷巷:偏僻的小巷,象征艰苦与清贫。
- 秉德:坚守道德。
- 被褐人:穿着粗衣的隐士,指隐居不仕的人。
- 北山阿:北山的山脚下,象征隐逸生活。
- 行歌:在水上或渔船上唱歌,象征自由与快乐。
典故解析:
- 节士:在中国古代,士人讲究节操与道德,常常与权势划清界限。
- 被褐人:隐士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如陶渊明等人,反映了对官场的拒绝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子云,号白云,宋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和七言诗。其作品多表现士人的理想与抱负,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批判,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诗作产生于宋代,正值士人对当时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不满,反映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道德沦丧的忧虑。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同道损持国访孔旼处士》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两种状态:一方面是高楼大厦下的权势与繁华,另一方面是隐士在穷巷中坚守道德的孤独。诗中用“节士不肯过”表达了对主流社会的批判,暗示正直的士人因不愿迎合权贵而被边缘化。接着,通过“穷巷独秉德,车马一何多”,揭示了在物质繁荣的背后,是对道德的漠视和谄媚之风的盛行。
诗的后半部分更是表现了隐者的淡泊与自甘,穿着粗衣的他宁愿隐居于北山,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最后一句“渔上有行歌”则带有一种洒脱与自在的情感,暗示尽管外界纷扰,内心依旧可以找寻到宁静与快乐。整体而言,诗歌在批判世俗的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庐当大道,节士不肯过。
高楼坐落在大路旁,正直的士人却不愿意经过,暗示对世俗权力的拒绝。 -
穷巷独秉德,车马一何多。
在偏僻的小巷中,有人独自坚守道德,但外面的繁华与热闹形成鲜明对比。 -
势力走谀谄,礼义服委佗。
权势者迎合谄媚,礼义已被抛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 -
是以被褐人,长甘北山阿。
因此穿着粗衣的人宁愿长久住在北山,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曰今岂有愧,渔上有行歌。
如今难道感到愧疚?渔夫在水上唱着歌,表现出一种洒脱无畏的态度。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高庐与穷巷的对比,突显士人与权贵的不同选择与境遇。
- 象征:高庐象征权力与物质,北山则象征隐逸与道德。
- 拟人:“渔上有行歌”给予渔夫以自由快乐的形象,暗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比与反思,表现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强调了道德与人性的重要性。诗人通过隐士的形象,表达了对真理与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庐:象征权力与繁华的外部世界。
- 穷巷:象征道德坚守与内心的安宁。
- 被褐人:象征隐士与高洁的品德。
- 北山阿:象征隐逸与对世俗的抗拒。
- 行歌:象征自由与欢乐,展现生活的另一种选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高庐当大道”的意思是: A. 高楼在大路旁
B. 高楼在山上
C. 高楼在河边
答案:A -
“节士不肯过”中的“节士”指的是: A. 贪官
B. 正直的士人
C. 普通百姓
答案:B -
诗中“车马一何多”表现了什么现象? A. 物质繁荣
B. 人们的贫穷
C. 村庄的宁静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描绘了隐逸生活的理想。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现了对自然的向往与隐逸生活的美好。
诗词对比:
- 梅尧臣与陶渊明:两位诗人都追求隐逸生活,反映出对世俗的拒绝,但梅尧臣更多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而陶渊明则着重描绘了理想中的田园生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