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间不尽春来意,恰则一枝梅更疏。
待得和羹几时在,祗今风月上新除。
白话文翻译:
人间的春天总是无穷无尽,然而在这个时节里,梅花的枝头却显得更加稀疏。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品尝到温暖的羹汤呢?如今只是在这风月之下,重新增添了一些新的景色。
注释:
- 不尽:指无穷无尽、没有尽头。
- 春来意:指春天的气息和情感。
- 恰则:正好、恰好。
- 一枝梅:一朵梅花,指梅花的稀少。
- 和羹:和谐的羹汤,象征温暖的生活。
- 祗今:只今,此时此刻。
- 风月上新除:在风月之下,增添了新的景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过(约1086-约1148),字德明,号青溪,生于宋代。他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以词风清新、情感细腻著称。刘过的作品多受北宋词风影响,但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常常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与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之际。诗人在写作时,可能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表达了对温暖与和谐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梅花》一诗通过对梅花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春天和温暖生活的期盼。开头一句“人间不尽春来意”,展现了春天的无限魅力与生机,暗示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与热爱。而“恰则一枝梅更疏”则表现出一种孤寂的感觉,梅花的稀疏让人感受到春天似乎并没有完全降临,象征着生活中的冷清和孤独。接下来的“待得和羹几时在”,则表达了对温暖人心的羹汤的渴望,暗示着生活的期盼与对幸福的追求。最后一句“祗今风月上新除”,则揭示了春天的风月带来了一丝新的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新生活的期待。整首诗情感深邃,意境悠远,通过梅花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期盼,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间不尽春来意:说明春天的到来是无止境的,表达了春天的美好。
- 恰则一枝梅更疏:梅花的稀疏代表了孤独和希望的渺茫。
- 待得和羹几时在:渴望回归温暖生活的心情。
- 祗今风月上新除:在风月的映衬下,增添了新的景色,暗示生活中的新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梅花象征孤独与希望。
- 对仗:诗中上下句之间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拟人:春天的意象被赋予人性,增加了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梅花,传达了对春天的向往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表现了孤独与期盼交织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着坚韧、孤独和希望。
- 春天:代表生机与美好。
- 羹汤:象征着温暖的家庭生活与人际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人间不尽春来意”,这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春天的美好
- B. 孤独的感觉
- C. 对生活的无奈
- D. 对梅花的喜爱
-
“待得和羹几时在”中“和羹”代表什么?
- A. 食物
- B. 温暖的生活
- C. 朋友
- D. 春天
-
诗中“恰则一枝梅更疏”意在说明什么?
- A. 梅花的稀少
- B. 春天的到来
- C. 孤独的状态
- D. 生活的美好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落》 - 王安石
- 《梅花》 -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梅花落》:同样以梅花为题材,但更强调梅花的孤独与坚韧,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 李白的《梅花》:则融入了更多的豪放之气,表现出对梅花的赞美与对自由的渴望,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