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端式上人十咏其九渔舟火》

时间: 2025-01-01 11:52:46

芦洲一点明,知有渔人泊。

江溟杳不分,谁方在高阁。

是时孤雁去,应认光中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芦洲一点明,知有渔人泊。
江溟杳不分,谁方在高阁。
是时孤雁去,应认光中落。

白话文翻译:

在芦苇丛生的洲头,微弱的灯光闪烁,知道有渔人停泊在这里。
江水深邃,仿佛没有尽头,不知道是谁在高阁上。
此时孤雁正南飞,应该是看到了光影而落下。

注释:

  • 芦洲:指长满芦苇的洲头,意指水边的自然环境。
  • 一点明:指微弱的光亮。
  • 渔人泊:渔人停靠的意思。
  • 江溟:江水的深邃、辽阔。
  • 高阁:高处的楼阁,象征着高远的视野。
  • 孤雁去:孤独的雁群飞行。
  • 光中落:在光亮中降落,象征归来的旅程。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别明确的典故,但“孤雁”常象征孤独与离别,常见于古诗词中,寓意深远,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白华,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擅长山水田园诗。其诗风格清新自然,情景交融,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和端式上人十咏其九渔舟火》创作于梅尧臣晚年,正值宋代社会动荡时期,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渔人生活的向往和对孤独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寂静的江边夜晚的景象,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思乡之情。开头两句“芦洲一点明,知有渔人泊”通过灯光的点缀,勾勒出渔舟停泊的宁静画面,渔人的生活在这里显得格外惬意。然而接下来的“江溟杳不分”,则将视野拉向更广阔的天地,江水的深邃让人感到一种无边无际的孤独,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谁方在高阁”展现了诗人对身处高阁之人身世的好奇与思考,或许他想象着那人也在遥望这片江水,思索着生活与人生的意义。而最后一句“是时孤雁去,应认光中落”则回归到自然,孤雁的南飞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写,也象征着人们对归属感的渴望。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渔人生活的描绘,也有对孤独与归属感的思考,展现了梅尧臣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芦洲一点明:描绘了夜晚某个角落的微弱灯光,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2. 知有渔人泊:从灯光可以推测出有渔人在此停泊,营造出一种生活气息。
  3. 江溟杳不分:江水深邃,难以分辨其尽头,暗喻人生的迷茫。
  4. 谁方在高阁:引发对高阁人身份的思索,增加了诗的悬念。
  5. 是时孤雁去:自然界的现象,传递出孤独感。
  6. 应认光中落:孤雁落下暗示归属感的追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雁比作人的孤独,增强情感表现。
  • 对仗:前后两句形成对比,表现宁静与孤独的矛盾。
  • 意象:灯光、江水、孤雁等意象交织,丰富了诗的内涵。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对渔人生活的向往与对孤独的感叹,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展现了梅尧臣深邃的哲思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芦洲:象征隐逸与宁静的生活。
  • 渔人:代表劳动者的生活状态,与自然和谐共生。
  • 孤雁:象征孤独与渴望归属。
  • 高阁:象征高远的理想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芦洲”指的是什么? A. 长满芦苇的洲头
    B. 高耸的山峰
    C. 水流湍急的河道
    D. 一片空旷的草原

  2. 诗中“孤雁”象征着什么? A. 团结与友谊
    B. 孤独与归属感
    C. 繁荣与兴旺
    D. 迅速与敏捷

  3. 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A. 喜悦与快乐
    B. 悲伤与孤独
    C. 激昂与斗志
    D. 平淡与无奈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象,但更侧重于宁静的意境,而梅尧臣的《渔舟火》则融合了孤独感的思考,两者在意象表现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选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