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能事耕获,亦不有鸡豚。
烧蚌晒槎沫,织蓑依树根。
野芦编作室,青蔓与为门。
稚子将荷叶,还充犊鼻裩。
白话文翻译:
我没有能力从事耕作和收获,也没有鸡和猪。
我把蚌壳烧成灰,晒干木筏的泡沫,
用野芦苇编成房屋,用青蔓做成门。
稚嫩的孩子用荷叶做衣服,来充当牛犊的鼻环。
注释:
- 无能:没有能力。
- 耕获:耕种和收获。
- 鸡豚:鸡和猪,指家禽和家畜。
- 烧蚌:烧制蚌壳,可能用作肥料或其他用途。
- 晒槎沫:晒干木筏上的泡沫。
- 织蓑:编织蓑衣,蓑衣是古代农民用的防雨衣物。
- 稚子:年幼的孩子。
- 荷叶:荷花的叶子,常用作食物的包装。
- 犊鼻裩:牛犊的鼻环,古时用来控制牛犊。
典故解析:
本诗以平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贫穷的农民生活状态。诗中没有涉及特别的典故,但通过细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云,号青溪,南宋著名诗人,擅长律诗和绝句。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关注乡村生活,描绘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
《岸贫》反映了梅尧臣对贫困生活的思考,借以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艰辛的感慨。诗作的背景可追溯到宋代社会,农业是主要经济形式,而贫困和艰辛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诗歌鉴赏:
《岸贫》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贫困的农民生活。诗的开头,“无能事耕获,亦不有鸡豚”,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作者的处境,展现出一种无奈与悲哀。接下来的几句,虽然描述的是一些简单的生活细节,但却饱含着深厚的情感。烧蚌晒槎沫、织蓑依树根,这些都是农民为生存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反映出一种艰苦的生活状态。
“野芦编作室,青蔓与为门”,则描绘出一种简陋而又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虽然条件艰苦,但却透露出一种朴素的美。最后一句“稚子将荷叶,还充犊鼻裩”,则传递出一丝天真与童趣,富有生活的气息。在艰难的生活中,孩子们也能找到乐趣,体现出人性的光辉。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贫困农民的辛劳与坚韧,流露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自然的深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无能事耕获,亦不有鸡豚:说明自己没有能力从事农业生产,生活贫困,没有鸡和猪等家畜。
- 烧蚌晒槎沫:通过烧制蚌壳来获取资源,晒干木筏的泡沫,体现出生活的艰辛和自给自足。
- 织蓑依树根:用野生材料编织蓑衣,表明了自然生活的无奈。
- 野芦编作室,青蔓与为门:用野芦苇和青蔓搭建房屋和门,显示出生活的简陋和创意。
- 稚子将荷叶,还充犊鼻裩:孩子用荷叶做衣服,象征着天真的童趣和生活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艰辛比作自然的生存法则。
- 对仗: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贫穷农民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对自然的依赖与生活的无奈,传达出一种对人性与生活的深刻思考,展现出在困境中仍然保持的乐观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耕获:象征着生计和辛勤劳动。
- 鸡豚:代表财富和生活的富足。
- 荷叶:象征童趣和生活的希望。
- 青蔓与野芦:体现自然的朴素与生存的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什么?
- A. 依靠耕作
- B. 自给自足
- C. 城市生活
- D. 依赖他人
-
填空题:诗中“无能事耕获,亦不有__”表达了作者的贫困。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孩子用荷叶做衣服体现了生活的艰辛。(对/错)
答案:
- B
- 鸡豚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王维的《竹里馆》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比,梅尧臣的《岸贫》同样描绘了贫困的生活,但梅尧臣更侧重于细腻的生活细节,而杜甫则更关注对社会的控诉与对人道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