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河北城楼》

时间: 2024-12-29 20:27:18

巨浸排天府,金城倚大堤。

太行斜入赵,河水折吞齐。

云送蛟龙北,山驱虎豹西。

崧高维岳秀,留得镇华夷。

意思解释

登河北城楼

作者:邓绎 〔清代〕

原文展示:

巨浸排天府,金城倚大堤。
太行斜入赵,河水折吞齐。
云送蛟龙北,山驱虎豹西。
崧高维岳秀,留得镇华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河北城楼的壮美景色。首先,巨大的水流如同排开的天府,金色的城墙依靠着宽阔的堤岸。太行山斜斜地延伸至赵地,河水则弯曲着吞没齐国。云彩把蛟龙送往北方,山脉驱赶着虎豹奔向西方。高耸的崧山与秀丽的岳山,留存着镇压华夷的气势。

注释:

  • 巨浸:指大水流,形容水势浩大。
  • 天府:指天上的粮仓,引申为丰饶的地方。
  • 金城:金色的城墙,形容城池的雄伟。
  • 太行:太行山,位于中国北方的一座大山。
  • :古代国家,位于今河北、山西一带。
  • :古代国家,位于今山东一带。
  • 云送蛟龙北:意指云彩如同送走蛟龙般向北飘去。
  • 崧高维岳秀:崧山高耸,岳山秀丽,强调山川的壮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绎,清代诗人,生活在政治动荡的时代,曾任官职,广泛游历,吸收了丰富的文化养分。他的诗风多以豪放、壮丽见长,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深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逐渐富强之际,诗人站在河北的城楼上,感受到山河壮丽,表达了对家国河山的热爱和自豪。

诗歌鉴赏:

《登河北城楼》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山水诗,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盛赞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全诗四句,结构严谨,意象丰富,展现了宏大的自然景观。

首句“巨浸排天府”,描绘出水流浩荡的景象,仿佛天上的粮仓被大水冲击,给人一种磅礴的气势。接着“金城倚大堤”,则展现了城池的雄伟与防御的坚固,显示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第三句通过“云送蛟龙北,山驱虎豹西”,描绘了自然界的生动景象,云彩与山脉仿佛在进行一场气势恢宏的移动,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最后一句“崧高维岳秀,留得镇华夷”,不仅展示了山的高大与秀美,而且暗含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强调了中华文化的伟大与包容。

整首诗不仅在自然景观的描绘上出色,更在情感的表达上达到了一个高峰,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壮美的自然之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巨浸排天府:以“巨浸”形象地描绘出水流的浩大,暗示着河北的水系之丰沛。
  2. 金城倚大堤:金色的城墙依靠着高大的堤岸,展示了城市的雄伟。
  3. 太行斜入赵:太行山的延伸与赵地的结合,表示地理的联系与历史的深度。
  4. 河水折吞齐:河水的急流仿佛在吞没齐地,隐喻着自然的力量。
  5. 云送蛟龙北:云彩与蛟龙的结合,展示了自然的变化与生动。
  6. 山驱虎豹西:山脉如同驱赶野兽,体现了自然的威严。
  7. 崧高维岳秀:崧山的高大与岳山的秀丽,象征着自然的壮美。
  8. 留得镇华夷:留存的气势,强调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送蛟龙”,将云彩拟人化,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 对仗:全诗的结构工整,句式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巨浸排天府”,通过夸张的手法,增强了自然力量的表现。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传达了强烈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 巨浸:象征着大自然的力量与宽广。
  • 金城:象征着人类的智慧与创造。
  • 太行山:象征着中华大地的雄伟与壮丽。
  • 蛟龙:象征着生机与力量。
  • 虎豹:象征着自然的威严与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巨浸”是指什么?

    • A. 大水
    • B. 小水
    • C. 河流
    • D. 海洋
  2. 诗中提到的“金城”指的是什么?

    • A. 一座古城
    • B. 城墙
    • C. 金色的建筑
    • D. 重要的城市
  3. “云送蛟龙北”中的“蛟龙”象征什么?

    • A. 一种动物
    • B. 生机与力量
    • C. 传说中的生物
    • D. 自然的变化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望庐山瀑布》(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比较《登河北城楼》和《登高》,两首诗都是描写自然景观的作品,但《登高》更多地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而《登河北城楼》则侧重于对国家河山的赞美。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唐诗宋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