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寿阳至南天门放歌》
时间: 2025-01-04 08:56: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由寿阳至南天门放歌
作者: 沈在廷 〔清代〕
寿阳出发月光灭,
夹道荦确马蹄热。
四十里至平定州,
濛濛元气山头结。
颇嫌阴晦封晨辉,
忽见霏微数点雪。
石子五色锦缀纱,
桔树千株眼生缬。
大壑急流奔弩箭,
横峰侧岭卧精铁。
向午皦日暖生春,
望中杰阁驾寥泬。
杖策徒步石路危,
牵衣屏息人力竭。
绕膝儿孙让几层,
垂地星河惊一瞥。
巨灵掌擘八荒低,
雷公震鼓四维裂。
我闻卯次为春门,
字义流传祖仓颉。
又闻阊阖开天门,
浩荡阳和万民悦。
此门直令天人通,
群仙朝会进由阒。
崤函空自骇文陵,
会稽那及称禹穴。
更陋江南矗两峰,
孤帆一片波涛折。
城隅税鞅欣来游,
应图霍山两奇绝。
白话文翻译:
从寿阳出发,月光已然消失,
两旁的道路高耸,马蹄声热烈。
经过四十里便到平定州,
朦胧的元气在山头汇聚。
我颇为嫌弃阴暗封闭晨辉,
忽然见到微微飞舞的几片雪花。
五彩石子宛如锦缎缠绕,
千株橘树仿佛在眼前生辉。
大壑的急流如奔弩箭般飞速,
横亘的山峰如卧铁般坚实。
正午的阳光温暖生春,
望向远处的杰阁宛如在浩瀚的空中。
手杖支撑着我,徒步走在险峻的石路,
衣衫被风牵扯,气力渐渐耗尽。
膝下儿孙让出几层,
低头一瞥,星河惊现眼前。
巨灵的手掌撑开八方天地,
雷公的震声撼动四维空间。
我听说卯时为春的门,
字义流传自古代的仓颉。
又听说阊阖开天门,
浩荡的阳光和气让万民欢悦。
这扇门直接通往天人,
群仙朝会在此静谧而进。
崤函空自骇文陵,
会稽岂能比得上禹的穴位。
更丑陋的江南矗立着两座高峰,
孤帆一片在波涛中折返。
城边的税鞅欣然来游玩,
应当记住霍山两处奇绝。
注释:
- 荦确:高耸的样子。
- 濛濛:朦胧的样子。
- 杖策:手杖和策马,表示行走的状态。
- 阊阖:古代的一种门,象征通往天界的门户。
- 崤函:指山名,与文陵相对。
- 霍山:有名的山脉,象征自然的奇妙。
典故解析:
- 仓颉:传说中的文字创始人,象征着文化的传承。
- 春门:象征着生命和希望的开始。
- 禹穴:指的是大禹治水的地方,象征着治理和文明。
- 雷公:古代神话中的雷神,象征着力量与震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在廷,清代诗人,以其豪放奔放的诗风著称,常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沈在廷游历过程中,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由寿阳至南天门放歌》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象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旅途的思考。诗中开篇以“月光灭”引入,便设置了一个清幽的氛围,随后描绘了从寿阳出发,穿越高耸的山道,马蹄声热烈的景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描绘了四十里外的平定州及其山头的朦胧气息,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
在进一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石子、桔树等自然元素的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中不断变换的景象与气氛,从阴晦到阳光,从雪花到星河,极富变化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邃思考。
诗的后半部分引入了更多的文化意象,如“春门”、“天门”、“雷公”等,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关系,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与向往。整首诗以宏伟的自然景观为背景,结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诗歌既有视觉的冲击,又有情感的深度,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寿阳出发月光灭:开篇描写出发的时刻,暗示旅程的开始。
- 夹道荦确马蹄热:描述两旁的高山和马蹄声,渲染出一种紧迫感。
- 四十里至平定州:表明行程的进展,暗示旅途的漫长。
- 濛濛元气山头结:表达自然的气息,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子比作“锦缀纱”,形象生动。
- 对仗:如“巨灵掌擘八荒低,雷公震鼓四维裂”,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文化意象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希望、勇气与对未来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旅途的开始与宁静。
- 马蹄:象征行进与追求。
- 雪:象征纯洁与变化。
- 星河:象征浩瀚与梦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提到的“春门”象征什么? A. 生命的结束
B. 生命的开始
C. 自然的毁灭 -
诗中提到的“雷公”象征什么? A. 和平
B. 力量与震撼
C. 自然的温暖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y 韩愈
- 《登高》 by 杜甫
诗词对比:
沈在廷的作品与杜甫的《登高》都有对自然的深刻描绘与人生哲理的思考,但沈在廷的诗更为豪放,而杜甫的则更显沉郁。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