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谏草虽焚未可轻,一缄妄出祸机生。新州赦后昭州窜,二客同时有令名。
白话文翻译:
即使谏言的草稿被焚烧,也不能轻视它的意义;随意发布一封信件,可能会引发灾祸。在新州被赦免后,昭州却被流放,这两位客人同时享有声名。
注释:
- 谏草:指上书或谏言的草稿。古代臣子向君王进谏,用以劝谏的文书。
- 一缄:指一封信(缄,封)。这里指随意发出的信件。
- 妄:随意、轻率。
- 祸机:指导致灾祸的机缘或原因。
- 新州:指新州,地名。此处有被赦免的历史背景。
- 昭州:指昭州,地名,此处指被流放的经历。
- 二客:指两位受到关注的客人,可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在廷(约1680-约1760),字子云,号灵山,清代诗人,生于江苏,擅长诗文,风格清新,作品多以历史题材为主,体现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是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尤其是对权力与谏言关系的探讨。诗中提到的“谏草”以及“流放”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暗示了忠臣与权臣之间的微妙关系。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沈在廷对政治谏言与权力关系的深刻思考。开篇通过“谏草虽焚未可轻”指出谏言的重要性,即使表面上被否定,但其影响依然存在。接下来的“一缄妄出祸机生”则警示人们,轻率的言行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强调言辞的力量和责任。
诗中提到的“新州赦后昭州窜”则表现出历史的无常与政治的残酷。新州被赦免的同时,昭州却遭受流放,这种对比加深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可能暗指忠臣的遭遇与历史的无情。最后一句“二客同时有令名”则强调了历史中那些被人铭记的忠臣与流亡者,反映出历史的不公与人性的复杂。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哲理,使人对权力与忠诚的关系产生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谏草虽焚未可轻:即使谏言被焚毁,也不能轻视其价值,暗示忠言的重要性。
- 一缄妄出祸机生:随意发出的信件可能引发祸端,警示言词的影响。
- 新州赦后昭州窜:新州被赦免后,昭州却遭流放,展示历史的无情。
- 二客同时有令名:指代历史上有名的两位人物,强调其影响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如“新州赦后”与“昭州窜”,形成鲜明对比。
- 象征:谏草象征忠诚与正义,流放象征权力的压迫。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忠言与权力之间的矛盾,表达人们对历史中忠臣遭遇的不平与反思,体现了对正义的渴求与对权力的不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谏草:象征忠言与正义。
- 流放:象征权力的压迫与历史的无情。
- 令名:象征影响力与声誉,反映历史对人物的评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谏草虽焚未可轻”中的“谏草”指什么?
- A. 书信
- B. 谏言
- C. 诗歌
- D. 法令
-
诗中“新州赦后昭州窜”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 A. 政治的公正
- B. 历史的无常
- C. 忠臣的遭遇
- D. 两地的对比
答案:
- B. 谏言
- B. 历史的无常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沈在廷的诗同样强调历史的悲剧感,但杜甫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 李白的《将进酒》则展现出对人生的豁达,与沈在廷的沉思形成对比,表现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
- 《中国古代文论与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