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其二》

时间: 2025-01-01 11:11:20

官舍萧萧似野村,又逢佳节倒清尊。

芙蓉开谢秋心在,苜蓿凄凉宦味存。

腕下难成风雨句,鬓边易染雪霜痕。

逡巡懒著登高屐,对坐南山翠拥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官舍萧萧似野村,又逢佳节倒清尊。
芙蓉开谢秋心在,苜蓿凄凉宦味存。
腕下难成风雨句,鬓边易染雪霜痕。
逡巡懒著登高屐,对坐南山翠拥门。

白话文翻译:

这座官舍冷清得像个野村,恰逢佳节时只能独自饮酒。
芙蓉花开花谢,秋天的心情依然在,苜蓿花的凄凉却依旧透露着官场的味道。
手中难以写出风雨般的诗句,鬓边却容易沾染上雪霜的痕迹。
徘徊不愿穿上登高的鞋子,安坐在南山的翠绿门前。

注释:

字词注释:

  • 官舍:指官员的住所,常显得萧条。
  • 佳节:指重阳节,诗中提到的节日。
  • 清尊:清酒的酒尊,意指饮酒。
  • 芙蓉:荷花,象征美丽与生命的短暂。
  • 苜蓿:一种植物,这里用来形容凄凉的情感。
  • 腕下:指手中,形容写作的状态。
  • 风雨句:形容激荡、豪放的诗句。
  • 逡巡:徘徊不前,犹豫的样子。
  • 南山:象征高远、宁静之地。

典故解析: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寓意着长寿与团聚。诗中提到的“登高”习俗,源于古代人们在重阳节登高望远以求安康的传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云程,清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其作品多以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重阳节,表达了诗人在节日时的孤独感受和对官场生活的反思。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与自身的情感交融,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歌鉴赏:

《九日 其二》是梅云程在重阳节时创作的诗作,诗中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开篇“官舍萧萧似野村”,对比出官场的冷清与无趣,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接下来的“又逢佳节倒清尊”,则引出节日的孤独,尽管是重阳佳节,诗人却只能独自品酒,心中充满失落与惆怅。

“芙蓉开谢秋心在,苜蓿凄凉宦味存”,通过自然物象映射自身情感,花谢秋来,正是生命的无常与时间的流逝。苜蓿的形象则进一步渲染了官场的冷淡与无趣,暗示了诗人对宦海浮沉的无奈。

后两句“腕下难成风雨句,鬓边易染雪霜痕”,表达了诗人对创作的无力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一句“逡巡懒著登高屐,对坐南山翠拥门”,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选择了静坐于南山,享受宁静而又悠远的生活。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节日的感怀,又有对人生的哲思,体现了梅云程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艺术审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官舍萧萧似野村:描绘了官舍的冷清,仿佛与世隔绝,像乡村一样荒凉。
  2. 又逢佳节倒清尊:重阳佳节,诗人独自饮酒,体现孤独感。
  3. 芙蓉开谢秋心在:花开花谢,暗示生命的流逝与内心的感伤。
  4. 苜蓿凄凉宦味存:苜蓿的凄凉暗示着官场的冷酷与无情。
  5. 腕下难成风雨句:写作上的困难,表达了对创作的无奈。
  6. 鬓边易染雪霜痕:岁月的痕迹,侧面反映出时间的流逝。
  7. 逡巡懒著登高屐:犹豫不决,不愿去参加登高活动。
  8. 对坐南山翠拥门:选择静坐于南山,享受宁静的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腕下难成风雨句,鬓边易染雪霜痕”,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官舍比作野村,生动地表达了环境的冷清。
  • 拟人:自然景物中渗透着人情,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的孤独与对官场生活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出深刻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芙蓉:象征美丽与脆弱,反映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 苜蓿:暗示官场的冷漠与无情。
  • 南山:象征宁静与高远,代表诗人对自然与内心平和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佳节”指的是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春节
    D. 端午节

  2. 诗人通过何种意象表达对官场的失望? A. 芙蓉
    B. 苜蓿
    C. 南山
    D. 风雨

  3. 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欢喜
    B. 孤独与感伤
    C. 忧愁
    D. 兴奋

答案:

  1. B. 重阳节
  2. B. 苜蓿
  3. B. 孤独与感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是重阳节的主题,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与团聚的渴望,情感更为温暖。
  • 杜甫《登高》:通过登高的方式,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祖国的忧虑,情感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梅云程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与评析》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