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晚兴》

时间: 2025-01-01 11:26:26

漫说心如箭,其如棹泊迟。

人喧上滩处,鸥避下帆时。

路转山犹见,钟鸣寺始知。

回头语黄帽,此地正宜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舟中晚兴
作者: 李调元 〔清代〕

漫说心如箭,其如棹泊迟。
人喧上滩处,鸥避下帆时。
路转山犹见,钟鸣寺始知。
回头语黄帽,此地正宜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的是作者在舟中傍晚时分的感受。他说心情虽然像箭一样急,但比起船舶的停泊来又显得缓慢。人们在岸边热闹喧哗,而海鸥却在帆影下躲避。船行转弯时,依然能看到远山,钟声响起时,恍若才知道有寺庙在此。回头望去,看到身旁的黄帽子,觉得此地正适合写诗。


注释:

  • 漫说:随便谈论,随意说起。
  • :船桨,指划船用的器具。
  • :沙滩,岸边的浅滩。
  • :海鸥,水鸟的一种。
  • 路转:船行转弯。
  • 钟鸣寺:指寺庙中钟声响起,表示寺庙的存在。
  • 黄帽:可能是指渔夫或船夫的帽子,象征着生活的朴素和自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调元,字梦阮,号白云,清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融入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舟中,表现了作者在晚景中对自然和生活的思考,寄托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


诗歌鉴赏:

《舟中晚兴》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描绘了作者在舟中傍晚的情景。诗的开头通过“漫说心如箭”,以比喻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急切与不安,而“其如棹泊迟”则将这种急躁与船只的停泊形成对比,展现出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接着,诗人描绘了岸边的热闹场景与海鸥的避让,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路转山犹见,钟鸣寺始知”一句,则通过转弯时的景象变化,展现出自然的美丽与深邃,仿佛在提醒人们在忙碌中也要留意身边的美好。这一过程引导读者从喧闹走向宁静,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最后一句“回头语黄帽,此地正宜诗”,则是作者在此地的灵感涌现,强调诗歌创作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展现出诗人对创作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敏感。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象生动,展现了清代诗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诗意的追求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漫说心如箭:随意谈论内心的急切。
  2. 其如棹泊迟:与船只停泊的缓慢形成对比。
  3. 人喧上滩处:描述岸边的人群喧闹。
  4. 鸥避下帆时:海鸥在船帆下避让,展现自然的和谐。
  5. 路转山犹见:转弯时依然能看到远山的美景。
  6. 钟鸣寺始知:钟声响起时才意识到寺庙的存在。
  7. 回头语黄帽:回望身旁的黄帽,想到创作的灵感。
  8. 此地正宜诗:此地的环境正适合写诗,表达创作的乐趣。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心如箭”比喻内心的急切。
  • 对仗:如“人喧上滩处,鸥避下帆时”,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交融,体现了诗歌的艺术特征。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傍晚舟中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强调了创作灵感的来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象征着人生的旅途与不确定性。
  • :代表内心的情感与状态。
  • :人群喧闹的地方,代表生活的繁忙。
  • :象征自由与自然的和谐。
  • 钟声:代表宁静与思考,提醒人们留意生活中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作者在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急躁
    • B. 宁静
    • C. 对自然的热爱
    • D. 对生活的迷茫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黄帽”象征着_____

  3. 判断题:诗中描绘的场景是热闹而繁忙的。(对/错)

答案

  1. C
  2. 生活的朴素与自然
  3. 错(诗中描绘的是一种宁静的氛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更侧重于山水之美与孤独的气氛。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则通过对月夜的描写,表现出对亲人的思念,与《舟中晚兴》的轻松氛围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李调元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