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 诗人:杨万里 〔宋代〕
政是行人肠断时,子规得得向人啼。若能泪得居人脸,始信春愁总为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行人心中的离愁别绪,正是在这个时候,子规鸟在一旁悲鸣。如果能够让泪水流淌在人的脸上,才会相信春天的忧愁都是因为她。
注释
- 政:常作“正”,这里指“正是”或“恰好”。
- 行人:指过路的人,这里暗指远行的旅人。
- 肠断:形容心中忧伤,肠子仿佛都要断了。
- 子规:指杜鹃鸟,因其鸣声凄凉,常被用来象征离愁。
- 得得:形容子规叫声的声音,反复的发音。
- 居人:指居住在此地的人,或指心上人。
- 春愁:春天的忧愁,常常用来形容因离别而产生的思念之情。
- 伊:指代心上人,一般是女性,带有亲昵的含义。
典故解析
子规鸟在古典诗词中常常代表了离别和思念。杜甫的《春望》中也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叹,其中透露出对故国的思念。此外,春愁的意象常常与春天的美好景象形成对比,暗示着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不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而著称。其诗歌多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个人情感,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南宋时期创作的,当时社会动荡,诗人常常在旅途中感受到离愁别绪。诗中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反映了诗人对时代现状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象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复杂情感。开头的“政是行人肠断时”直接点明了行人在旅途中遭遇的离愁,生动地描绘出那种肠断的痛苦。在愁苦的背景下,子规的啼叫仿佛在呼应着行人的心情,增添了愁绪的氛围。
“若能泪得居人脸”一句,巧妙地将眼泪与居人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与期待。诗人用“始信春愁总为伊”结束,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忧愁实际上是源于对爱的渴望。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人通过子规和春愁的结合,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递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展现了杨万里作为诗人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政是行人肠断时:旅人正是在思念之时,心如刀绞。
- 子规得得向人啼:子规在一旁悲鸣,增添了行人的愁苦。
- 若能泪得居人脸:如果能让泪水流下来,流淌在心上人的脸上。
- 始信春愁总为伊:才会相信这春日的愁苦,都是因为她的缘故。
修辞手法
- 拟人:子规被赋予了感情,使其鸣叫更显悲凉。
- 比喻:将离愁比作肠断,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交融,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离别的苦恼,展现出春愁的复杂情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子规:象征离愁,常用于表达思念。
- 泪:象征情感的流露,表现内心的痛苦。
- 春愁:表现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对未来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子规”指的是哪种鸟?
- A. 燕子
- B. 杜鹃
- C. 麻雀
- D. 鹊
-
诗人通过哪种景象表达离愁别绪?
- A. 雨
- B. 风
- C. 子规啼鸣
- D. 花开
-
“若能泪得居人脸”中的“居人”指的是谁?
- A. 朋友
- B. 家人
- C. 爱人
- D. 同事
答案
- B. 杜鹃
- C. 子规啼鸣
- C. 爱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过松源》都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对月光的描绘,后者则通过自然景象强化了情感的深度。《琵琶行》中也有类似的情感共鸣,展现了音乐与情感的结合。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古诗词中离愁的普遍主题,以及不同诗人如何通过各自的艺术风格加以表述。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