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宜福桥》

时间: 2025-01-07 18:09:20

水乡泽国最输农,无旱无乾只有丰。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是田是沼浑难辨,何地何村不一同。

若遣明年无种子,却愁闲杀雨和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乡泽国最输农,无旱无乾只有丰。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是田是沼浑难辨,何地何村不一同。
若遣明年无种子,却愁闲杀雨和风。

白话文翻译:

这是一个水乡的地方,最适合耕种,没有干旱和干枯,只有丰收。
碧绿的豆荚在桑树的阴影下争相生长,绿荷和稻花交错生长。
田地与沼泽难以分辨,哪里都像是同一个村庄。
如果明年没有种子,那就要担心风雨无情,害怕闲置的时间。

注释:

  • 水乡泽国:意指水多的地方,适合农耕。
  • 无旱无乾:没有干旱、没有干枯。
  • 碧豆:指青色的豆类植物。
  • 桑荫:桑树的阴影。
  • 绿荷:水中的荷花。
  • 稻花:稻谷开花的状态。
  • :田地与沼泽。
  • 何地何村不一同:每个地方都像是一个村庄,彼此相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等人并称,擅长写田园诗,诗风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情趣。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杨万里游历水乡时,诗人观察到水乡丰沛的水资源如何滋养了农田,表现出对自然滋润农田的赞美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过宜福桥》是一首描绘水乡自然景象与农业生产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水乡的丰饶与生机。开篇以“水乡泽国”引入,立即让读者感受到这个地方的水资源丰富,适合农业发展。紧接着,诗中描绘了青豆、荷花与稻花的生长,展现出自然界的和谐美丽。

诗人在此不仅仅是记录自然景象,更是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的依恋与珍视。最后两句则引发出对未来的忧虑,如果明年再无种子,如何面对自然的风雨?这不仅是对农业生产的担忧,也是对生活的深刻反思。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生活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乡土的深厚感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水乡泽国最输农:水乡的土地最适合农耕。
    • 无旱无乾只有丰:这里没有干旱,只有丰收。
    • 碧豆密争桑荫底:青豆在桑树的阴影下争相生长。
    • 绿荷杂出稻花中:水中的荷花与稻花交错生长。
    • 是田是沼浑难辨:田地与沼泽难以分辨。
    • 何地何村不一同:每个地方都像是一个村庄,彼此相似。
    • 若遣明年无种子:如果明年没有种子。
    • 却愁闲杀雨和风:那就要担心风雨无情,害怕闲置的时间。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无旱无乾”和“只有丰”,形成鲜明的对比。
    • 意象:水乡、豆荚、荷花等意象生动形象,表现了自然的丰美与和谐。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水乡自然景观的赞美,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农业生产未来的担忧,折射出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水乡:象征着丰饶与生机。
  • 碧豆、绿荷、稻花:代表着自然的丰富与农作物的生长。
  • 田与沼:比喻农业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 种子: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水乡泽国”意指什么? A. 干旱的地方
    B. 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C. 沙漠地区

  2. 诗中“碧豆密争桑荫底”表现了什么意象? A. 豆类植物的竞争生长
    B. 荷花的盛开
    C. 稻谷的丰收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未来的忧虑
    C. 对过往的怀念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描绘了自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 范成大的《田园杂兴》: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过宜福桥》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与生活,但杨万里的侧重点在于水乡的丰饶,而陆游则更关注秋夜的情感与思考。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写作风格。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经与唐诗宋词的比较》
  • 《杨万里生平与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