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要识披图际,还同枉驾时。
未应成否论,汉德有兴衰。
白话文翻译:
要想了解这幅画的境界,还得亲自到这里游览一番。对于是否应当讨论成败,汉朝的德行本来就有兴衰变化。
注释:
- 披图际:指的是展开画卷的境界,强调对美好景色的欣赏。
- 枉驾:意为“白白地驾临”,这里指亲自到场游览。
- 成否论:讨论事情的成败。
- 汉德:指汉朝的德行,汉朝的盛衰象征着历史的变迁。
- 兴衰:指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于描述一个国家或朝代的盛衰。
典故解析:
“汉德有兴衰”提及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盛衰变化常被后人用来比喻事物的变化。诗中通过提及汉朝,使人联想到历史的长河和人类命运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约1070-1130年),字子昂,号青山,南宋时期诗人、词人,曾任职于官府。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用比喻,擅长描绘山水景色。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李曾伯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变迁、国事多艰,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华明堂》是李曾伯的一首短诗,显示了诗人对历史的思索和对自然的热爱。诗的开头直入主题,通过“要识披图际”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渴望,暗示了对历史画卷的探索。接着,诗人提出了成败的议题,反映出他对历史兴衰的深刻理解。汉朝作为历史的标志,象征着光辉与阴暗,诗人通过简单的句式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既有对美的追求,也有对历史无常的深思。
整首诗意蕴深厚,语言简练,旨在引发读者对历史、自然与人生的深思。诗中虽说成败难以论定,但通过“汉德”的提及,强调了历史的教训与启示,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感悟生命的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要识披图际”:想要真正理解这幅画的境界。
- “还同枉驾时”:需要亲自来这里游览,才可真正体会。
- “未应成否论”:成败的讨论是不必要的。
- “汉德有兴衰”:汉朝的德行有盛有衰,反映了历史的变化。
-
修辞手法:
- 对仗:开头的“披图际”与“枉驾时”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汉朝象征着历史的兴衰,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变迁。
-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自然与历史的关系,强调了对美的追求与对历史教训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披图际:象征着对美好境界的向往。
- 汉德:象征历史的兴衰,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变迁与教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汉德”是指哪个朝代的德行?
A. 唐朝
B. 汉朝
C. 宋朝
D. 明朝 -
诗人认为要真正理解画境,应该如何做?
A. 读书
B. 亲自游览
C. 听别人讲
D. 看照片 -
诗中提到的“未应成否论”是什么意思?
A. 讨论事情的对错
B. 不必讨论成败
C. 应该讨论历史
D. 讨论美与丑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李曾伯的《华明堂》与杜甫的《春望》进行比较,两者都关注历史的变迁和个人的感受,但李曾伯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描绘,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动荡对个人的影响。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曾伯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