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湘山寺浮图绝顶》
时间: 2025-01-02 17:36: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从洞庭湘水入江处,
西南直到湘水源。
青山不断一千里,
两岸腾掷蛟龙骞。
卸帆日夕湘山麓,
侧岭横峰堆簇簇。
妙明塔高山四围,
玉立千盘裹山腹。
湘江如带横腰去,
潋滟江风明雪縠。
漫山春木斗青红,
窈窕僧房半修竹。
昔游一别今几载,
涧草岩花岁时改。
春深灵雨钵龙归,
日暮颠风铃鹁在。
我欲从僧营一椽,
老僧与我同羁缠。
有身长住岂云达,
无田不退宁非贪。
松花开落薜荔庵,
山橦布熟溪毛甘。
世缘不深道力薄,
山中龙象吾其惭。
白话文翻译
我从洞庭湖的湘水进入江边,
一路向西南走到湘水的源头。
青山绵延一千里,
两岸像腾飞的蛟龙般骞跶。
在湘山麓卸帆的日子渐渐落幕,
侧岭和横峰堆积成簇。
妙明塔高耸在四周的山中,
如同玉立的千盘包裹着山腹。
湘江如带横贯而去,
江风轻拂,水面如雪纱般明亮。
漫山的春木争奇斗艳,
优雅的僧房半掩在修竹间。
往昔游玩一别已过了多少年,
涧草岩花在岁月中不断更替。
春深时灵雨如钵,龙又归,
日暮时颠风铃声鹁在耳边。
我想在僧营中住下一间,
老僧与我同在这里缠绵。
有身体长住又岂能抵达,
无田不退宁非贪婪。
松花开落于薜荔庵,
山橦布熟透溪毛甘。
世间缘分不深道理薄,
在山中龙象让我感到惭愧。
注释
字词注释
- 蛟龙:传说中的一种龙,形似蛇,常用于比喻。
- 妙明塔:指的是一座高耸的塔,象征智慧和明亮。
- 潋滟: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 窈窕:形容女子的姿态优美,或形容环境幽雅。
典故解析
- 湘江:是指湘水流域,流经湖南的重要河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 松花、薜荔:常见于山林,代表自然的美好与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拯,清代诗人,生于1730年,卒于1792年。他在诗词创作上继承了唐诗的传统,擅长描绘自然景观,并在诗中融入个人情感和哲思。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王拯游历湘山寺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描绘的湘山风光和老僧的生活反映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登湘山寺浮图绝顶》是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线,融入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的古诗。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湘山的秀丽与宁静。首联以“我从洞庭湘水入江处”开篇,立即引入了自然景观的广阔视野,表现了诗人从江边出发,向着湘水源的探索之旅。接下来的几联则通过对青山、江水、塔楼、僧房的描绘,展现了湘山的壮丽与恬静。
尤其是“湘江如带横腰去,潋滟江风明雪縠”一句,展现了湘江的流动与生机,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的意境。此外,诗中不乏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如“昔游一别今几载”,在自然的变迁中,诗人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对过往的追忆。
末尾部分,诗人表达了对僧人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反思,体现出一种超脱与淡泊的哲学思考。这种对自然与内心的结合,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景物的描绘,更是情感与思想的交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从洞庭湘水入江处:引入诗人游历的起点,洞庭湖的湘水。
- 西南直到湘水源:描绘了诗人向西南探寻湘水源头的旅程。
- 青山不断一千里:形容青山绵延不绝,视觉上的延伸感。
- 两岸腾掷蛟龙骞:两岸的山水如蛟龙腾飞,展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湘江如带”,将江水比作带子,形象生动。
- 对仗:如“青山不断一千里,两岸腾掷蛟龙骞”,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湘山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哲学观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水:象征着自然的源泉与生命的流动。
- 青山:代表着坚定与持久的美,传达出宁静与深邃的情感。
- 妙明塔:象征智慧的高处,反映出对知识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拯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清代
- D. 明代
-
诗中提到的“湘江如带”是用来形容什么?
- A. 河流的曲折
- B. 河流的宽广
- C. 河流的清澈
- D. 河流的流动
答案
- C. 清代
- D. 河流的流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 王拯与李白的作品:两者均描绘自然景观,但王拯更注重内心的感受与哲理思考,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放与壮丽的气势。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王拯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