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邹彦明 作者:杨万里 〔宋代〕
野渡无冰涉,荒民不木饥。
桥横侍郎记,墓立舍人碑。
自古谁无死?何人没后思?
淙淙富川水,便是挽歌词。
白话文翻译:
在没有冰的渡口,野民不再因饥饿而砍伐树木。
桥上横着侍郎的记载,墓前立着舍人的碑文。
自古以来,谁能逃避死亡?又有谁不在死后被人怀念?
潺潺的富川水,正是我为你所作的挽歌。
注释:
字词注释:
- 野渡:指没有冰的渡口。
- 荒民:这里指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人民。
- 侍郎:古代官名,这里指代某位官员的事迹。
- 舍人:古代官职,特指对某位官员的亲信。
- 淙淙:形容水流的声音。
典故解析:
- 自古谁无死:这句话表达了死亡是人之常情,古往今来的每个人都难以避免。
- 挽歌词:指为逝者作的悼亡之词,表现了对逝者的怀念与哀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和咏物诗,诗风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作者对好友邹彦明的悼念之际。邹彦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士,因其早逝,令作者感到深深的惋惜与怀念。
诗歌鉴赏:
《挽邹彦明》是一首表达友人逝世后哀伤之情的挽歌,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文背景,表现出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开头两句“野渡无冰涉,荒民不木饥”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乡野景象,似乎在表现生命的安宁与和谐。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逝者的怀念与对死亡的感慨。作者巧妙地用“自古谁无死”和“何人没后思”来引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事实,但在其后留下的却是人们的记忆与思念。
最后一句“淙淙富川水,便是挽歌词”更是点睛之笔,潺潺流动的水声象征着对逝者的无尽思念,仿佛在为其送行。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渡无冰涉:描绘了一个春暖花开的场景,暗示着生机与希望。
- 荒民不木饥:表现出民众生活安定,不再因饥饿而破坏自然。
- 桥横侍郎记:提及历史,表达对逝者的追忆与尊重。
- 墓立舍人碑:暗示逝者的功绩和人们的怀念。
- 自古谁无死?:引发对生命的思考,死亡是自然规律。
- 何人没后思?:强调每个人的离世必然引发世人的思考与怀念。
- 淙淙富川水:水流声象征着追忆与怀念,流动不息。
- 便是挽歌词:将自然景象与挽歌结合,表达了深沉的哀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潺潺流水比作挽歌,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友人邹彦明的怀念,以及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表达了人们对逝者的追忆之情,是对生命短暂性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渡:象征着自然与生命的宁静。
- 桥:连接生者与逝者的象征,代表着记忆的延续。
- 富川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无尽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荒民”主要指什么?
- A. 生活富裕的人
- B. 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人民
- C. 官员及其家族
- D. 知识分子
-
填空题: 诗中提到“自古谁无死”,表达了对__的思考。
-
判断题: 诗中“淙淙富川水”是形容友人邹彦明的生平。 (对/错)
答案:
- B
- 死亡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比较杨万里的《挽邹彦明》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首诗均表达了对逝去之人的哀悼,但杨万里的诗更侧重于对生命流逝的哲学思考,而杜甫的则更强调对亲情的刻骨铭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