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吕监簿叔朝垂示试草》

时间: 2025-01-01 11:36:55

礼乐三千不可闻,彤墀诸草似刘蕡。

莫嗟起部官犹左,尺疏公田赖有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酬吕监簿叔朝垂示试草
区仕衡 〔宋代〕

礼乐三千不可闻,
彤墀诸草似刘蕡。
莫嗟起部官犹左,
尺疏公田赖有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礼乐的思考。诗中提到的礼乐繁多,但如今已无法听见,像是那些在红色台阶上生长的草,似乎与刘蕡的故事相似。诗人告诫不必感叹起部官仍旧在左边,公田的宽度依靠的是有君的治理。

注释

  • 礼乐:指古代的礼仪和音乐。
  • 不可闻:无法听见,暗指传统文化的消失。
  • 彤墀:红色的台阶,象征高贵或重要的场所。
  • 刘蕡:汉代名士,因其草书而著称,常被用作书法的象征。
  • 起部官:古代官员,负责管理民政。
  • 尺疏公田:指公有土地,暗指对土地的管理与治理。

典故解析

  • 刘蕡:刘蕡是东汉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以草书闻名。他的草书被视为一代典范,常用于形容书法的艺术价值。
  • 礼乐文化:礼乐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其消失反映出社会变迁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区仕衡,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诗风清新,擅长表达个人情感及社会观察。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对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变迁的时期。诗人通过对礼乐的沉思,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酬吕监簿叔朝垂示试草》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作。诗人以浓厚的文化背景为基石,反映出对古代礼乐文化的深切怀念。首句“礼乐三千不可闻”,直指当时礼乐的衰落,显示出对传统的失落感。接下来的“彤墀诸草似刘蕡”,将草书与高贵的礼乐相对比,暗喻文化的高峰与现实的卑微之间的反差,令人感到惋惜。

诗中提到的“莫嗟起部官犹左”,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现状的无奈与批判,似乎在说即使官员在位,也无法改变社会的颓势。最后一句“尺疏公田赖有君”,则暗示治理公田的责任在于有明君的领导,体现出对理想政治的渴望。

整首诗在用词上简练而富有深意,情感上充满了对文化的思考与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观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礼乐三千不可闻:表达了对古代礼乐的怀念与失落。
  2. 彤墀诸草似刘蕡:将草书与礼乐相提并论,显示文化的高低对比。
  3. 莫嗟起部官犹左:对官员无能的批判,反映政治现状的无奈。
  4. 尺疏公田赖有君:强调治理的责任在于有明主的领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草书比作礼乐,暗示文化的传承。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传统文化的衰落、现实政治的无奈和对理想治理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与文化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礼乐:象征传统文化的秩序与和谐。
  • 彤墀:象征高贵与权力。
  • 刘蕡:象征文化的艺术成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B. 对官员的赞美
    C. 对自然的描绘
    D. 对个人情感的表达

  2. “彤墀诸草”中的“彤墀”指什么? A. 红色台阶
    B. 草书
    C. 官位
    D. 田地

  3. 诗中提到的“尺疏公田”意指什么? A. 私有田地
    B. 公有土地
    C. 富贵人家
    D. 传统文化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
  • 《夜泊牛津》——李白

诗词对比

  • 《秋夕》:同样表达对现实的感叹,但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 《夜泊牛津》:展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主题较为广泛。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古代文化与诗词》

以上是对《酬吕监簿叔朝垂示试草》的全面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