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岂少安危事,柴门独倚楼。
溪才通舴艋,林已叫钩辀。
归鬓霜俱落,冥心水不流。
荆轲何用咏,剑术转堪羞。
白话文翻译
这世间的安危之事难道不多吗?我独自倚靠在柴门旁的楼上。小溪刚刚能通行小船,树林里已经传来渔舟的叫声。归来的鬓发已经全白,心中却如同幽暗的水流一般不再流动。荆轲的事迹又何必歌颂?面对剑术我反倒感到羞愧。
注释
- 岂:难道。
- 柴门:用柴木做的门,象征简朴的生活。
- 独倚:独自倚靠。
- 舴艋:小船,常用于水上交通。
- 钩辀:渔船的叫声。
- 归鬓霜:形容头发已白。
- 冥心水不流:心中无所寄托,像黑暗的水一样静止。
- 荆轲:指荆轲刺秦王的事迹,是古代勇士的象征。
- 剑术:剑的技艺。
典故解析
荆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客,他的事迹在《史记》中有详细记载。他为了刺杀秦王而不惜身死,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他的勇气和决心成为后人传颂的英雄形象。诗中提及荆轲,反映了诗人对勇气与成就之间关系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区仕衡是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事的深刻观察。
创作背景:这首诗成作于安静的山林之中,诗人面对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感慨良多。诗中表现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思索和对英雄事迹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柴门为起点,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情感。诗人通过对柴门、溪水、林木的描绘,构建了一幅静谧的生活场景,体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开篇“岂少安危事”,引入了生活的复杂性,而“柴门独倚楼”则表现了诗人对外界的超然和内心的孤独。接下来,诗人通过“归鬓霜俱落”展示了岁月的无情,内心的沉寂与无奈。这种情感在“荆轲何用咏”中达到高潮,诗人以荆轲的事迹作对比,揭示了自己对英雄行为的反思与自卑。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引发读者对自身处境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岂少安危事,柴门独倚楼。”:这是对生活中多变局势的感叹,表达了内心的孤独感。
- “溪才通舴艋,林已叫钩辀。”:描绘自然景象,暗示生活的静谧与安宁。
- “归鬓霜俱落,冥心水不流。”:通过意象表现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空虚。
- “荆轲何用咏,剑术转堪羞。”:反映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自我反思,感到自身的无能。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日常生活场景与历史人物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深度和情感的张力。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英雄事迹的思考,以及对自身处境的反省,主题深刻而富有哲理。
意象分析
- 柴门:象征朴素、宁静的生活。
- 溪水:代表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鬓霜: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荆轲:象征勇气与英雄主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柴门”象征着什么? A. 富贵生活
B. 简朴生活
C. 忧愁 -
诗人提到荆轲的原因是?
A. 崇拜英雄
B. 自我反思
C. 讲述历史 -
诗中“冥心水不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无奈与孤独
C. 希望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区仕衡的《柴门》都展现了对生活的思索,但李白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区仕衡则更强调对人事的哲学反思。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区仕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