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山》
时间: 2024-12-29 17:18: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苏门山
田霢 〔清代〕
凡城达百门,相隔仅数里。
客子犯晓来,溶溶白云起。
曲径荣竹木,乱壑喧风水。
精蓝可留瞩,名园任徙倚。
因过崇台下,忆昔长啸子。
弹琴寄绝调,读易探奥旨。
欻发鸾凤音,渺渺清人耳。
客如嵇阮辈,或能悟妙理。
惭余无仙骨,安得私窃比。
徜徉山谷间,掬流还漱齿。
白话文翻译:
这座城有着百余道城门,门与门之间相隔不过几里。客人破晓而来,轻柔的白云悄然升起。小路蜿蜒,竹木繁茂,溪谷间风水声喧嚣。清澈的蓝色可供驻足观赏,名园中可以随意倚靠。经过崇台下时,想起往日的长啸之子。弹琴寄托绝妙的曲调,读《易经》则探究其中的奥义。忽然传来鸾凤的音律,似乎渺渺飘入清人的耳中。客人如嵇康、阮籍等人,或能领悟其中的妙理。我感到惭愧,自己没有那种仙人的气质,怎能妄自菲薄地与之相比。徜徉在山谷之间,捧水洗漱,畅快无比。
注释:
- 客子:指诗人自己,意指外来者或旅行者。
- 犯晓:形容在黎明时分。
- 溶溶:形容白云轻柔、温和的样子。
- 曲径:蜿蜒的小路。
- 崇台:高台,可能是景点或观赏点。
- 长啸子:指代曾经的风流人物,可能指古代文人。
- 鸾凤音:指美妙的音乐,鸾凤是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田霢,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以诗歌见长,风格多样,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苏门山》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追求自然与内心和谐之时,诗人通过描绘山水之美,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苏门山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清晨的宁静与美丽。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和谐美感。诗的前几句描绘了城门与白云,营造了一个宁静的早晨场景,接着转入对名园的细致描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后半部分则通过对往昔的回忆,表达了对文人雅士的仰慕与自我反思。诗中提及的“长啸子”与“嵇阮辈”,不仅是对古代文人的敬仰,更是对自我的一种谦逊。整首诗情感真挚而深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凡城达百门,相隔仅数里:描绘了城市的繁华与布局,暗示着诗人对城市与自然的对比。
- 客子犯晓来,溶溶白云起:诗人清晨到达,白云轻柔升起,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
- 曲径荣竹木,乱壑喧风水:描述山间小路与溪流,生动展现了自然的生机。
- 精蓝可留瞩,名园任徙倚:表达了对于美景的留恋与向往。
- 因过崇台下,忆昔长啸子:回忆古人,表现出对历史与文化的敬仰。
- 弹琴寄绝调,读易探奥旨:音乐与经典相结合,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追求。
- 欻发鸾凤音,渺渺清人耳:用音韵的美感,传递出一种超脱的境界。
- 客如嵇阮辈,或能悟妙理:将自己与古代文人相提并论,表现出谦逊之态。
- 惭余无仙骨,安得私窃比:自谦,表达了对自身境界的反思。
- 徜徉山谷间,掬流还漱齿:最后的放松与宁静,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音乐比作“鸾凤音”,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许多句子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白云、风水等自然元素被赋予生命,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古代文人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境界的思考与谦逊,呈现出一种追求理想与和谐的心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象征自由与宁静,代表诗人内心的平和。
- 竹木:象征生机与自然,表现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琴:象征文人雅士的情趣,表达对音乐与文化的追求。
- 山谷:象征隐逸与安宁,表现出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啸子”指代的是哪类人物? A. 诗人
B. 古代文人
C. 普通百姓
答案:B -
“客子犯晓来”中的“犯”字意为? A. 侵犯
B. 触犯
C. 经过
答案:C -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主要是? A. 城市
B. 山水
C. 沙漠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庐山谣》与《苏门山》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李白的作品更强调个人情感的激荡,而田霢则表达了对自然的宁静崇敬与人文情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