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看云》
时间: 2024-12-29 17:08:03意思解释
鼓山看云
原文展示:
犯晓登云顶,日午仅陟半。
不知几多高,上为云所幔。
复穷千百级,忽已凌霄汉。
擘絮立岑椒,裹绵坐石畔。
开口竟可吞,入手弗容玩。
袖归拟赠客,衣解随风散。
白话文翻译:
清晨我登上云顶,正午时分才升到一半。
不知道有多高,头顶上被云罩着。
再往上走千百级,忽然就凌驾于蓝天之上。
手中撕开云絮,坐在石边像裹着棉花。
张嘴仿佛可以吞下这浩瀚的云海,
但一旦入手却无法把玩。
准备把云送给朋友,衣服却随风飘散。
注释:
- 犯晓:刚刚天亮,清晨。
- 日午:正午,太阳升到最高点。
- 幔:帷幕,形容云层像帷幕一样覆盖。
- 凌霄汉:意为飞升到高空,达到云霄之上。
- 擘絮:撕开云絮,形容轻柔的云。
- 裹绵:包裹着像棉花一样的柔软。
- 开口竟可吞:可以张嘴想要吞噬。
- 入手弗容玩:一旦抓住却无法把玩,形容虚幻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田霢,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自然描写和抒情见长,风格清新悠远。其诗常常表现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鼓山看云》创作于田霢游览鼓山时,诗人借助鼓山的云雾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鼓山看云》是一首描绘鼓山云海景象的诗作,诗人在晨曦与正午的交替中,体验了攀登鼓山的艰辛与乐趣。开头两句以时间的推移,展现了诗人从清晨至正午的攀登过程,表现了追求高远理想的坚持与努力。接下来的几句通过“云所幔”的意象,描绘了诗人被云雾环绕的神秘感,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般的体验。
在诗中,诗人不仅描绘了外在的自然景象,更表达了内心的感受与思考。通过“擘絮立岑椒,裹绵坐石畔”,诗人将云比作棉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云的柔软与轻盈,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此外,“开口竟可吞,入手弗容玩”的描写,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无法把握的无奈,深刻反映出一种哲学思考:人对自然的渴望与探索,往往是无法完全实现的。
最后两句“袖归拟赠客,衣解随风散”,透出一种无奈与惆怅,似乎在表达对美好瞬间的留恋与无力挽留的感受。总体而言,整首诗通过对云与山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人生的哲理,让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亦感受到人生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犯晓登云顶:清晨时分,诗人开始攀登云顶,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日午仅陟半:正午时分,诗人才爬到一半,表现出行程的艰辛。
- 不知几多高,上为云所幔:不清楚自己爬了多高,只觉得云层密布,仿佛把自己包裹在其中。
- 复穷千百级,忽已凌霄汉:继续攀登,直至数千级,突然间已然飞升至云霄之上,表现出一种跃升的快感。
- 擘絮立岑椒,裹绵坐石畔:撕开柔软的云,坐在石头边,云的轻盈与柔软让人感到如同坐在棉花上。
- 开口竟可吞,入手弗容玩:张嘴仿佛可以吞下这片云海,然而一旦触摸却无从把玩,反映出自然的虚幻与无常。
- 袖归拟赠客,衣解随风散:准备把云赠与朋友,但衣服却随风散去,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与逝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比作棉花,形象生动。
- 拟人:云被赋予了人的特性,如“开口竟可吞”。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鼓山的云雾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短暂时光的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变幻无常,代表自然的神秘与美好。
- 山:象征坚定与高耸,代表人类对理想的追求。
- 石:象征坚硬与静谧,表现出自然的真实与稳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犯晓”指的是什么时间?
- A. 清晨
- B. 正午
- C. 黄昏
-
诗人在云顶上所感受到的主要情绪是什么?
- A. 高兴
- B. 惆怅
- C. 疲惫
-
诗人如何形容云的状态?
- A. 像棉花
- B. 像沙子
- C. 像水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写自然景色,传达出悠远的意境。
- 杜甫《望岳》:表达对高山的崇敬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田霢《鼓山看云》与王维《终南山》:两首诗都以山水为题材,前者更注重云的变化和人生哲理,后者则强调山的高远与宁静,展现出不同的自然观与人生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