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有素心子,抱袂时相随。
今昔既殊势,恻恻令心悲。
荃兰变萧䒘,灌溉无能为。
此地非京洛,素衣胡乃缁。
古人乞食者,问君君岂知。
白话文翻译:
曾经有个心地纯良的人,与你携手同行。
如今昔日的情景已大不相同,令人感到悲伤。
荃草和兰花都已凋零,浇灌也无能为力。
这里不是京城和洛阳,你我皆不再是白衣人。
古代乞讨的人,问你,你是否知道他们的遭遇?
注释:
- 素心子:意指心地纯粹的人。
- 抱袂:形容相互扶持、相伴而行。
- 恻恻:指悲伤、怜悯的样子。
- 荃兰:荃草和兰花,象征美好和清雅。
- 萧䒘:意指凋零、衰败的植物。
- 素衣胡乃缁:指不再是白衣人,暗示身份地位的变化。
- 乞食者:指乞讨的人,反映社会底层的苦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经述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深刻洞察而闻名。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同情。时代的变迁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诗歌鉴赏:
《感兴 其四》是一首充满感伤与哲理的诗,表达了作者对昔日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诗中通过“素心子”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人际关系,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善良与纯真。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美好逐渐被现实所吞噬,作者用“今昔既殊势”来强调这种无情的变化,令人感到心中一阵悲凉。
诗中的荃兰象征着美好与清雅,但如今却变得萧瑟,表现了美好的事物因环境变化而失去生机的无奈。通过“此地非京洛”一句,作者指出自己身处的环境与理想中的大城市截然不同,折射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对比。
最后,提到古人乞食者,仿佛在问现代人是否能够理解那些被社会遗忘的人们,进一步深化了社会关怀的主题。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中渗透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兼具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有素心子,抱袂时相随。:回忆过去与朋友的美好时光,表明彼此的情谊和支持。
- 今昔既殊势,恻恻令心悲。:如今的境遇与过去截然不同,令人感到悲伤和失落。
- 荃兰变萧䒘,灌溉无能为。:美好的植物已然凋零,表达无能为力的无奈。
- 此地非京洛,素衣胡乃缁。:环境的变化,身份地位的改变,暗示着社会的变迁。
- 古人乞食者,问君君岂知。:自古以来就有乞讨的人,质问现代人是否理解他们的苦难。
修辞手法:
- 比喻:荃兰与萧䒘的对比,象征美好与衰败。
- 对仗:前后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将植物的凋零与人心的悲伤相呼应,增强情感表达。
意象分析:
- 素心子:象征纯真、善良的人。
- 荃兰:象征美好与清雅。
- 乞食者:象征社会底层的苦难与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素心子”指的是: A. 心地纯良的人
B. 乞讨者
C. 城市居民
D. 农民 -
诗中“今昔既殊势”表达的意思是: A. 过去与现在的变化
B. 永恒不变的关系
C. 友谊的加强
D. 对自然的热爱 -
诗中提到的“荃兰”代表: A. 艰苦生活
B. 生命的美好
C. 友情的延续
D. 时代的变化
答案: 1.A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王维的《送别》与李经述的《感兴 其四》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过去的怀念,但王维更侧重于友谊的美好,而李经述则更聚焦于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悲伤。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