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著意栽银》

时间: 2025-01-19 20:48:45

著意栽银,砌成叶叶莲花舫。

醉霞摇荡。

恰似凌波样。

自笑平生,鲸吸洪波量。

孤心赏。

不如深幌。

一搦酬千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著意栽银
作者:石孝友 〔宋代〕
著意栽银,砌成叶叶莲花舫。
醉霞摇荡。恰似凌波样。
自笑平生,鲸吸洪波量。
孤心赏。不如深幌。一搦酬千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细致观察和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人用心栽种银色的花朵,构建出一只只如莲花般的船只。微醉的朝霞在摇曳,宛如轻盈的水波。作者自嘲一生的胸怀,像鲸鱼般能够吞吸洪波。孤独的心灵欣赏着这一切,但感到不如深邃的帷幕,来得更能抒发情感,一笔便能抒发千种思绪。

注释:

  • 著意:专心致志,认真对待。
  • 栽银:比喻栽种银色的花卉。
  • 莲花舫:指莲花的船只,象征美好和轻盈。
  • 醉霞:形容朝霞如醉,轻盈摇曳。
  • 凌波样:像波浪一样轻盈、灵动。
  • 鲸吸洪波量:比喻胸怀宽广,能够包容一切。
  • 孤心:孤独的心灵。
  • 深幌:深邃的帷幕,象征深邃的思考。
  • 一搦酬千想:轻轻一笔,便可以表达千种想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石孝友,宋代词人,以细腻的笔触和清新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现个人情感及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词产生于作者对自然的深切体验和独特感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文人常借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点绛唇·著意栽银》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然场景,展示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内心的孤独。诗中的“著意栽银”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也暗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用心和对美的执着追求。通过“醉霞摇荡”,诗人将自然界的变化与内心的情感相结合,展现出一种轻盈而又醉人的美感。

“恰似凌波样”则强调了这种美的轻盈和飘逸,仿佛一丝微风便能轻轻荡漾开来。诗人接着自笑“平生”,表达了对自己胸怀的自嘲,似乎在说自己虽有理想,却仍感到孤独与渺小。最后的“一搦酬千想”则透出一种对思绪的无尽追寻,表达了诗人在孤独中对美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深邃思考。

整首词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对个人情感的深刻体悟,既有外在的美,也有内心的孤寂,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著意栽银:表达了诗人用心去栽种美丽的银色花朵,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 砌成叶叶莲花舫:将花朵比喻成船只,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3. 醉霞摇荡:描绘了朝霞的美丽,传达出一种醉人的氛围。
  4. 恰似凌波样:用“凌波”形容晨霞的轻盈,暗示一种如梦如幻的美感。
  5. 自笑平生:自嘲一生,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
  6. 鲸吸洪波量:以鲸鱼的胸怀比喻自己的宽广,但又流露出孤独感。
  7. 孤心赏:独自欣赏美景,反映出一种孤独的情绪。
  8. 不如深幌:表达了对更深层内心世界的向往。
  9. 一搦酬千想:轻轻一笔便可描绘千种情感,显示出诗人对情感的深刻理解和表达能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鲸吸洪波量”,将自己的胸怀与鲸鱼相提并论,展现出宽广的情感。
  • 拟人:如“醉霞摇荡”,让自然景物具有人类的情感和动作。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保持了对称与和谐,使其音韵更加优美。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结合个人情感,展现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美的向往,表达了在孤独中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美丽、纯洁和珍贵。
  • 莲花:象征高洁、美丽和坚韧。
  • 朝霞:象征希望与美好。
  • 鲸鱼:象征宽广的胸怀与包容。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构建了美丽的自然画面,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著意栽银”指的是什么?

    • A. 栽种金色花朵
    • B. 栽种银色花朵
    • C. 栽种白色花朵
    • D. 栽种红色花朵
  2. “醉霞摇荡”中“醉”字的含义是什么?

    • A. 酒醉
    • B. 陶醉于自然美
    • C. 喝醉
    • D. 昏昏欲睡
  3. 诗中提到的“鲸吸洪波量”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无聊
    • B. 自卑
    • C. 胸怀宽广
    • D. 孤独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展现了自然美和个人情感的诗词。
  • 苏轼《水调歌头》: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情感深邃。

诗词对比:

  • 与辛弃疾的词作比较:辛弃疾的词常表现出豪放与激昂,而石孝友的词则更显细腻与柔美,展现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石孝友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