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医巫闾
作者: 锡珍 〔清代〕
黄月东升黄日落,
秋郊旷朗风萧索。
薄暮游踪取路归,
犹将回马瞻云壑。
云壑万重游不成,
石棚穴漏泉流声。
旷观亭已埋幽草,
转见千秋万古情。
白话文翻译:
黄昏时分,明亮的月亮从东边升起,灿烂的太阳则缓缓落下,秋天的乡野显得格外开阔,风中夹杂着萧索的气息。薄暮时分,我的游踪已然转向归途,却仍不时回头凝望那云雾缭绕的山谷。那山谷重重叠叠,游玩却无法成行,石棚洞穴中渗漏的泉水声依然清晰可闻。旷远的观亭已经被幽草掩埋,此刻我感受到千秋万古的情怀在心中涌动。
注释:
- 黄月:指明亮的月亮;“黄”字在此形容月亮的颜色和明亮。
- 黄日:指太阳;同样“黄”字用于形容太阳的光辉。
- 薄暮:指黄昏,天色渐暗的时候。
- 游踪:游玩的踪迹或行程。
- 云壑:云雾缭绕的山谷。
- 万重:形容山峦重叠,层次分明。
- 石棚穴:石头搭成的小棚,通常指隐蔽的地方。
- 泉流声:泉水流动的声音。
- 旷观亭:远眺的亭子,可以俯视周围的风景。
- 幽草:生长在幽静处的草,象征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沉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锡珍,清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相结合,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秋天,正值黄昏时分,诗人通过描写秋郊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诗歌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时光流逝的哲思。开头两句以“黄月东升”和“黄日落”描绘出一个美丽的黄昏,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氛围。诗人在此时选择归途,暗示着人生的旅途即将结束,留下些许惆怅。接着通过“犹将回马瞻云壑”,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眷恋与留恋,想要多停留片刻的愿望。
“云壑万重游不成”一句,表明了诗人与山水之间的距离和无法尽兴游玩的无奈,进一步反映出人生的局限性,尽管心中有万千向往,却无法实现。而后面的“石棚穴漏泉流声”,则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而悠远的意境,泉水的流动声似乎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最后两句“旷观亭已埋幽草,转见千秋万古情”,通过描绘亭子被草木掩埋的场景,象征着记忆的模糊与历史的悠久,诗人感受到自然的沉静与深邃,仿佛在诉说着千年万古的情感,反映出一种对历史和生命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黄月东升黄日落:描绘了黄昏时分,月亮与太阳交替的景象。
- 秋郊旷朗风萧索:表现出秋天的空旷与风中带来的孤寂感。
- 薄暮游踪取路归:在薄暮时分,诗人开始返回的旅程。
- 犹将回马瞻云壑:依依不舍,回头望向山谷,表现出对自然的留恋。
- 云壑万重游不成:尽管向往,却因重重山峦而无法继续游玩。
- 石棚穴漏泉流声:隐秘的石棚中,泉水流声清晰可闻,增添幽静气氛。
- 旷观亭已埋幽草:远眺的亭子被草木覆盖,象征着岁月的流逝。
- 转见千秋万古情:历史悠久,情感深远,诗人感受到自然的深邃与永恒。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如“黄月”、“黄日”)、对仗(如“游不成”、“流声”)、意象(如“云壑”、“石棚”)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反映了人生的短暂和对过往的沉思,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学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月、黄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日月交替。
- 云壑:象征着未知与美好,代表人对自然的向往。
- 泉流声: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时间的流淌。
- 旷观亭、幽草: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人对自然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黄月东升黄日落”表达的时间段是什么? A. 早晨
B. 黄昏
C. 正午
D. 深夜 -
“云壑万重游不成”中的“游不成”指的是什么? A. 没有时间游玩
B. 迷失方向
C. 无法继续游玩
D. 没有兴趣 -
诗中提到的“旷观亭”象征着什么? A. 旅途的终点
B. 生命的短暂
C. 历史的沉淀与长久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锡珍的《游医巫闾》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渗透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孤独与宁静,而锡珍的诗则表现了对游玩的渴望与无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诗经与古诗词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