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舟中》

时间: 2025-01-01 18:20:23

海上归槎迥,淮南返棹轻。

湖茭添客馔,堤柳入诗情。

兴废徒怀古,关河正洗兵。

翻悲身历碌,终是绊浮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上归槎迥,淮南返棹轻。
湖茭添客馔,堤柳入诗情。
兴废徒怀古,关河正洗兵。
翻悲身历碌,终是绊浮名。

白话文翻译:

在海上归来的船只远远地漂泊,淮南的行舟轻轻地划动。
湖中的水草为客人增添了美味的佳肴,堤岸的柳树则带来了诗意的情感。
兴衰更替只是在怀念古人,而关河之地如今正洗刷着铠甲和兵器。
我翻身感到悲伤,身处艰难的境地,最终也只是被浮名所绊。

注释:

  • :指木筏,舟船的意思。
  • :划船的桨,指行船。
  • 湖茭:水边的植物,这里指可以食用的水生植物。
  • 堤柳:堤岸上的柳树,象征着柔美的景色。
  • 兴废:指兴盛与衰败,历史的更替。
  • 关河:指边关的河流,通常与军事有关。
  • 洗兵:洗刷兵器,意味着准备出征或战斗。
  • 翻悲:感到悲伤,翻身常用作“翻身起床”之意,强调状态的变化。

典故解析:

该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兴废徒怀古”反映了中国古代士人的历史观,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关河正洗兵则暗示了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与历史哲思的结合,表现出对现实的感慨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锡珍,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以其诗词作品为人所知。其诗风多关注自然与人事,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感情,作品多具有抒情与哲理的双重特征。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可能受到当时社会动荡及战争影响。诗中对历史的追忆与现实的感受相结合,体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的思考。

诗歌鉴赏:

《宝应舟中》是一首反映诗人内心复杂情感的作品。诗人在舟中,面临着自然的美景与历史的沉重,形成鲜明对比。开头两句描绘了归舟的宁静与轻盈,似乎让人感受到一种归属感。然而,随后的描写转向对历史的感慨,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特别是“兴废徒怀古”,让人感受到一种苍凉的历史感,诗人似乎在追问什么是历史的价值。

结尾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情感,诗人感到悲伤与无力,最终被浮名所困扰。这种情感的转变,展示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名利的挣扎和对自我的追寻,令人感同身受。整首诗在意境上结合了自然与历史,情感上则交织着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与丰富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海上归槎迥:描绘海上的归舟,景象开阔,似乎带有一种孤独感。
  2. 淮南返棹轻:淮南的舟行轻快,形成对比,暗示轻松与自在。
  3. 湖茭添客馔:水草为客人提供美味,展现自然的馈赠与人情温暖。
  4. 堤柳入诗情:柳树映入诗人的情感,象征着诗意与柔情。
  5. 兴废徒怀古:反思历史的兴衰,表明对过去的怀念。
  6. 关河正洗兵:暗示现实的动荡与战事,历史的重负。
  7. 翻悲身历碌:感到悲伤,身处艰难的境地,强调无奈。
  8. 终是绊浮名:最终被名声所困扰,表现对浮华的反思。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海上归槎迥,淮南返棹轻”采用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事相结合,增强诗意。
  • 意象:通过“湖茭”、“堤柳”等意象,营造出一种优美而又沉思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历史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的思考,展现了对浮名与世事的无奈与反思,情感深邃而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归属与漂泊。
  • :柔美与诗意的象征,代表感情的寄托。
  • 湖茭:自然的馈赠,代表人际关系的美好。
  • 关河:历史的重负与现实的焦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海上归槎迥”中的“槎”指什么?

    • A. 船
    • B. 木筏
    • C. 渔网
    • D. 流水
  2. 诗人感叹“兴废徒怀古”,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历史的赞美
    • B. 对历史变化的无奈
    • C. 对未来的憧憬
    • D. 对个人成就的骄傲
  3. 诗中提到的“堤柳”所代表的意象是什么?

    • A. 刺激
    • B. 忧伤
    • C. 诗意与柔情
    • D. 战争

答案:

  1. B. 木筏
  2. B. 对历史变化的无奈
  3. C. 诗意与柔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 -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津》与《宝应舟中》都涉及旅行与自然的描写,但前者更多地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而后者则更强调对历史的感慨。
  • 《春江花月夜》同样以自然为背景,通过描绘月色与江水,展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虽然主题不同,但在情感的表达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鉴赏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