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结伴寻春,重至颐和园,追思前度,恰二十又六年矣,风景不殊,鸟声非旧,漫书怀感》
时间: 2025-01-01 14:22: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阳台
结伴寻春,重至颐和园,追思前度,恰二十又六年矣,风景不殊,鸟声非旧,漫书怀感
垂柳千丝,熏风十里,韶华在眼轻抛。锦额重帘,等闲时见花梢。连天晴碧王孙怨,衬斜阳窣地春袍。荡波心桥卧长虹,环翠周遭。清愁不断朱颜改,只青山识我,依旧娇娆。猿臂残年,壮怀谁念骠姚。荒烟蔓草铜驼泣,悔相逢解佩江皋。想灵均独抱芳馨,兰蕙萧条。
白话文翻译:
结伴而行,寻觅春天,再次来到颐和园,回忆往昔,恰好是二十六年以前,风景依旧,鸟声却不再如往昔那样动听,心中感慨万千。垂柳如丝,熏风送暖,青春的回忆在眼前轻轻洒落。重帘高悬,偶然间看到花梢。天空湛蓝,王孙怨声依旧,映衬着斜阳下春装的美丽。荡漾的波光中,心桥如卧长虹,四周环绕着青翠。清愁绵绵,朱颜已改,唯有青山依旧识我,仍然娇媚。岁月如猿臂般残忍,壮志豪情又有谁在乎?荒烟蔓草中,铜驼泣泪,悔恨当初分离的场景。想起灵均独自抱持芳香的兰花,满目萧条。
注释:
- 垂柳千丝:形容垂柳的柔美,柳条如丝般垂下。
- 熏风十里:暖风四处吹拂,十里之内都感受到春的气息。
- 韶华在眼轻抛:青春时光在眼前轻易流逝。
- 锦额重帘:指富丽的帷幕,常用于描绘华贵的环境。
- 王孙怨:源于《诗经》,表达对离愁的感慨。
- 荡波心桥卧长虹:形象地描绘波光粼粼的水面和心灵的桥梁。
- 猿臂残年:比喻岁月流逝,感慨时光的无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启勋,清代诗人,擅长古典诗词,作品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与对自然的热爱。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常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重游颐和园之时,追忆往昔,感慨时光流逝。正值春天,诗人心中充满了对春天的向往与对逝去青春的怀念,表达了对生命、时间和美好回忆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高阳台》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中的意象层层叠加,形成了一幅春天的画卷。开篇的“垂柳千丝,熏风十里”描绘了温暖的春风和柔美的柳树,瞬间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接着,诗人转向对往昔的回忆,二十六年的岁月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荡波心桥卧长虹”一句极具画面感,诗人把心灵的桥梁与自然景色相结合,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意识到自己的青春已逝,“清愁不断朱颜改”,表达了一种无奈与惋惜。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最后,诗人提到“荒烟蔓草铜驼泣”,通过对铜驼的描写,表达了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惋惜。在整体结构上,诗歌通过自然景物传达出深厚的情感,给人以强烈的共鸣,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结伴寻春,重至颐和园:与友人一起寻找春天,再次来到颐和园。
- 追思前度,恰二十又六年矣:回忆过去,恰好已经二十六年。
- 风景不殊,鸟声非旧:风景依旧,但鸟儿的鸣叫已不再是以前的声音。
- 漫书怀感:心中感慨万千,情感如潮水般涌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荡波心桥卧长虹”,用“长虹”比喻心灵的桥梁,形象生动。
- 拟人:如“王孙怨”,给“王孙”赋予了怨恨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如“垂柳千丝”和“熏风十里”,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青春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折射出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垂柳:象征柔美与生命的延续。
- 春风:代表新的开始和温暖的希望。
- 青山:常常象征着永恒与不变的美好。
- 荒烟蔓草: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对过往的惋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高阳台》是谁的作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梁启勋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王孙怨”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忧愁
- C. 愤怒
- D. 无奈
-
下列哪一句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A. “清愁不断朱颜改”
- B. “荡波心桥卧长虹”
- C. “锦额重帘”
- D. “垂柳千丝”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的作品,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与对故国的思念。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作品,亦表现了对往昔的回忆。
诗词对比:
- 《登高》:王之涣的《登高》与此诗在描写自然景色与抒发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王之涣更多地聚焦于壮丽的山河,而梁启勋则结合个人经历与感情,更显细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中的自然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