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7:20: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艳曲题裙,清声碎玉,消磨何限欢场。
侠骨飘灵,当时留赠萧娘。
云腴镵得如人腻,扫轻塺澹写潇湘。
好收藏小字星星,旧署王昌。
银钩惯寄相思札,问头陀知否?宿愿应偿。
泪眼盈盈,红丝不系柔肠。
可怜片石经尘劫,数秣陵遗事苍凉。
最难忘烟月妆楼,孔雀庵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欢快的歌声和美丽的裙子,仿佛在无尽的欢场中消磨时光。诗人怀念曾经赠予萧娘的侠骨柔情,感叹时光荏苒,云雾缭绕的潇湘如同人般温润。诗中提到对旧友王昌的怀念,寄托了相思之情。向一位高僧询问是否了解自己的宿愿,泪眼朦胧,柔情难以自抑。可怜的是那些经历了尘世风霜的残石,几许往事已经变得苍凉。最难以忘怀的是烟月朦胧的妆楼,恍若在孔雀庵旁的美好记忆。
注释
- 艳曲:美丽动听的歌曲。
- 清声碎玉:形容声音清脆悦耳,如同玉石破碎的声音。
- 侠骨飘灵:指诗人豪迈潇洒的气概。
- 云腴:形容事物如云般柔和、丰腴。
- 潇湘:古地名,指湘江一带,以自然美著称。
- 银钩:比喻书法中细致入微的笔法。
- 相思札:表达思念之情的书信。
- 泪眼盈盈:形容眼泪满盈,情感深厚。
- 尘劫:指人世间的磨难和沧桑。
- 秣陵:古地名,指南京一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项鸿祚,清代诗人,生于1710年,卒于1777年,字子健,号岫云。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象丰富著称,常常融入个人情感和历史典故,作品广受推崇。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交替之际,诗人借助个人情感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情感及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感伤。开篇以“艳曲题裙,清声碎玉”引入,生动描绘了欢快的场景,与“消磨何限欢场”形成对比,暗示时间的流逝与欢愉的短暂。接着,诗人提到“侠骨飘灵”,表现出一种豪迈的个性,同时也寄托了对萧娘的深情厚谊。
“云腴镵得如人腻,扫轻塺澹写潇湘”,这两句通过细腻的比喻,描绘了潇湘的柔美与诗人内心的柔情。随后的“好收藏小字星星,旧署王昌”不仅是对往昔的追忆,也暗示了诗人对友人和往事的珍视。
随着情感的深入,诗人在“泪眼盈盈,红丝不系柔肠”中展示了难以割舍的思念之情,诗句中的“可怜片石经尘劫”则体现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体的渺小。最后,诗人在“最难忘烟月妆楼”中,唤起了对美好时光的无限怀念,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过往无尽的思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艳曲题裙:美妙的歌曲装点着裙子,象征着欢乐的气氛。
- 清声碎玉:清脆的声音如玉石破碎般悦耳,增强了音乐的美感。
- 消磨何限欢场:在欢庆的场合中,时间仿佛无尽。
- 侠骨飘灵:表达诗人豪情与柔情并存的个性。
- 当时留赠萧娘:怀念与萧娘的过往情谊。
- 云腴镵得如人腻:潇湘的美丽如同人一般温润柔和。
- 扫轻塺澹写潇湘:描绘了轻盈的笔触勾勒出潇湘的清雅。
- 好收藏小字星星:珍藏着往昔的点滴记忆。
- 旧署王昌:对老朋友的怀念。
- 银钩惯寄相思札:习惯用精致的笔法寄托思念。
- 问头陀知否?:向高僧咨询自己未了的心愿。
- 宿愿应偿:希望能实现内心的愿望。
- 泪眼盈盈:思念之情使眼泪盈满。
- 红丝不系柔肠:难以自制的柔情。
- 可怜片石经尘劫:经历风霜的石头,象征着历史的沉重。
- 数秣陵遗事苍凉:默默回忆着秣陵的往事,感到苍凉无比。
- 最难忘烟月妆楼:对美好记忆的无尽怀念。
- 孔雀庵旁:特定的地名,增添了情感的厚度。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清声碎玉”,形象地表达声音的美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云腴镵得如人腻”,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特征。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对美好往昔的追忆与感伤,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出人世间的无常与情感的深邃。
意象分析
- 艳曲:象征欢乐与美好时光。
- 清声:代表音乐的悦耳与动人。
- 侠骨:体现豪情与正义之感。
- 潇湘:描绘自然之美,象征诗人向往的理想境地。
- 泪眼:表达思念与情感的深重。
- 烟月妆楼:象征美好与难以忘怀的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艳曲题裙”所描绘的场景主要是: A) 欢乐的聚会
B) 悲伤的告别
C) 冷清的夜晚 -
“侠骨飘灵”中的“侠骨”指的是: A) 豪情壮志
B) 柔情似水
C) 复杂的人际关系 -
诗中提到的“潇湘”代表: A) 一种情感
B) 一处地名
C) 一种乐器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项鸿祚的《高阳台二首 其二》与李白的《静夜思》均表达了对过往和思念的情感,但前者更多地融入了对历史的沉思,而后者则侧重个人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
- 《项鸿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