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谩成 其二》

时间: 2025-01-04 11:48:47

河声连底卷黄沙,回首方惊去国赊。

唯有客情无尽处,暗随春水涨桃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河声连底卷黄沙,回首方惊去国赊。唯有客情无尽处,暗随春水涨桃花。

白话文翻译:

河水的声音与底下的黄沙交融在一起,回头一看才惊觉自己离开了故国已久。唯有那作为客人的情感是无尽的,默默地随着春水的涨潮,像桃花一样绽放。

注释:

  • 河声:指河流的声音,此处用来营造氛围。
  • 连底:形容河水与黄沙相连。
  • 黄沙:沙土的颜色,象征着荒凉与失落。
  • 回首:回头看,象征对过去的怀念。
  • 国赊:指国土遥远,表示对故乡的思念。
  • 客情:指身处异乡的情感。
  • 暗随:悄悄地跟随,说明情感的隐秘与细腻。
  • 春水:春天的河水,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桃花:象征着春天和美好,也代表着短暂与易逝。

典故解析:

“桃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爱情和短暂的美好。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则象征着理想的社会与归属感。这里的桃花,正是诗人对美好情感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苏州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诗人。周邦彦的词风细腻婉约,情感真挚,常以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其作品在当时受到极高的评价。

创作背景:

《谩成》是周邦彦在流亡生涯中所作,反映了他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客居生活的感慨。北宋末年,社会动荡,周邦彦在此背景下创作,表达了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追忆与无奈。

诗歌鉴赏:

《谩成 其二》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诗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开头的“河声连底卷黄沙”,将读者引入一幅苍凉的画面,河水与黄沙的交融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故乡的遥远。接着“回首方惊去国赊”,通过回首的动作,展现了对过往的追忆与现实的无奈,诗人惊觉自己已远离故土,心中充满了不舍与遗憾。

“唯有客情无尽处”一句,诗人虽身处异乡,却感受到浓厚的客居情感,这种情感是无尽的,暗示了即使身处异地,心中对故乡的牵挂依然存在。最后一句“暗随春水涨桃花”,春水的涨潮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而桃花的绽放则是对美好情感的寄托,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盼,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深刻地反映了人在异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展现了周邦彦作为词人的深厚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河声连底卷黄沙

    • 描述河流的声音与底部的黄沙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荒凉的氛围。
  2. 回首方惊去国赊

    • 回头一看才意识到自己离开故国已久,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3. 唯有客情无尽处

    • 在异乡的情感是无尽的,暗示着对故乡的思念是不断延续的。
  4. 暗随春水涨桃花

    • 诗人在春水的涨潮中感受到情感的涌动,桃花的象征意义也使得这一情感更为美好与脆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水”与“桃花”相联系,象征着生机与美好的情感。
  • 对仗:诗中“河声连底”与“暗随春水”在结构上形成呼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暗随春水,赋予自然界以情感,使得诗的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人在异乡的孤独与思乡情怀。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与对美好情感的寄托交织在一起,暗示着即使身处异乡,心中依然怀有对故土的深切眷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 黄沙:代表着荒凉与失落,暗示着对故乡的思念。
  • 春水:象征着生机、希望与情感的涌动。
  • 桃花:象征着春天的美好与脆弱,代表了短暂与易逝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河声”与“黄沙”交融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A. 生机 B. 荒凉
    C. 喜悦

  2. “回首方惊去国赊”中的“国赊”指的是什么? A. 故乡遥远 B. 国家强盛 C. 朋友离去

  3. 诗中提到的“桃花”象征什么? A. 希望 B. 失落 C. 短暂的美好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周邦彦的《谩成》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周邦彦的情感更加细腻,李白则更显豪放。
  • 周邦彦的《谩成》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都在异乡中思念故人,但周邦彦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描绘,杜甫则更强调人际关系的牵挂。

参考资料:

  • 《宋词选》:对周邦彦及其作品的详细分析。
  • 《古典诗词鉴赏》:提供古诗词的背景知识与解析。
  • 《词学通论》:关于词的理论与历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