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中行(怨恨)》

时间: 2025-01-19 18:08:37

蜀丝趁日染干红。

微暖面脂融。

博山细篆霭房栊。

静看打窗虫。

愁多胆怯疑虚幕,声不断、暮景疏钟。

团团四壁小屏风。

啼尽梦魂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蜀丝趁日染干红。微暖面脂融。
博山细篆霭房栊。静看打窗虫。
愁多胆怯疑虚幕,声不断暮景疏钟。
团团四壁小屏风。啼尽梦魂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温暖的阳光下,利用蜀地的丝线染成红色,脸上的妆也因微暖而融化。她在博山的细篆灯光下,静静地看着窗外的虫子飞舞。愁苦之多让她感到胆怯,似乎怀疑这虚幻的幕布,耳边传来的钟声在黄昏中显得格外疏远。四周的小屏风环绕着她,仿佛将她的梦魂也一同啼哭。

注释:

  • 蜀丝:指的是来自蜀地的丝绸,象征着华丽和精致。
  • 博山:一种灯具,形状像博山,通常用作室内装饰。
  • 细篆:指细小的篆书,形容字迹优美。
  • 打窗虫:指撞击窗户的昆虫,暗含孤独和无奈的情感。
  • 虚幕:比喻虚幻的世界或状态。
  • 愁多胆怯:愁苦使她感到无力和恐惧。
  • 疏钟:钟声稀疏,象征着孤寂和疏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邦彦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以其词风婉约、细腻著称。他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深受文人雅士的影响。

创作背景:

《月中行(怨恨)》是在一个静谧的夜晚创作,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虚幻情感的思索。周邦彦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情感和社会背景,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月中行(怨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女子在温暖阳光下的生活画面,然而在这表面的宁静中,隐藏着深深的愁苦和孤独。诗歌从一开始便以“蜀丝趁日染干红”引入,画面感十足,呈现出一种精致而又温暖的气氛。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愁苦的情感逐渐浮现,女子的“愁多胆怯疑虚幕”,显露出她内心的挣扎与困惑。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先是描绘了阳光的温暖和生活的美好,接着却转向了孤独与悲伤。尤其最后一句“啼尽梦魂中”,将情感推向高潮,表现了女子在梦中哭泣的无奈,仿佛一切美好都被梦魇所吞噬。

此外,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博山细篆”,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生活深刻的思考。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怨恨与孤独交织,充分展现了周邦彦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对人性情感的敏锐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蜀丝趁日染干红:描绘蜀地的丝绸在阳光照射下,鲜艳而美丽,象征着生活的美好。
  2. 微暖面脂融:温暖的阳光使得脸上的妆容融化,暗示着内心的柔软与脆弱。
  3. 博山细篆霭房栊:博山灯光下,细篆字迹映衬出室内的温馨与雅致。
  4. 静看打窗虫:静静地观看窗外飞虫,暗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5. 愁多胆怯疑虚幕:愁苦让她感到胆怯,对生活的虚幻感到怀疑。
  6. 声不断暮景疏钟:钟声回荡在黄昏,显得疏离而孤寂。
  7. 团团四壁小屏风:四周的小屏风环绕,象征着她的孤独和被困。
  8. 啼尽梦魂中:在梦中哭泣,表达了她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景物相结合,增加诗的层次感。
  • 对仗:如“愁多胆怯疑虚幕”,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拟人:虫子在窗外“打窗”,赋予了生动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女子在宁静生活中的内心挣扎,展现了对虚幻情感的反思,表达了孤独、怨恨与对生活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蜀丝:象征华丽与精致。
  2. 博山:代表传统文化与生活的雅致。
  3. 窗虫:象征孤独与无奈。
  4. 虚幕:寓意虚幻与不真实的生活状态。
  5. 屏风:象征着隔离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蜀丝”最可能代表什么?

    • A. 生活的美好
    • B. 人生的苦难
    • C. 个人的情感
    • D. 传统文化
  2. 填空题:诗句“愁多胆怯疑虚幕”中,表达了诗人对___的怀疑。

  3. 判断题: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对/错)

答案:

  1. A
  2. 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月中行(怨恨)》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有对女性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前者侧重于愁苦和孤独,后者则更多表现对爱情的渴望与失落。两者都体现了宋代词人的情感深度和艺术成就。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宋词三百首》
  • 《周邦彦研究》

通过以上的学习与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月中行(怨恨)》这首诗的美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