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胡秘书学中释奠
魏了翁 〔宋代〕
祠官环邃殿,晰燎响晨光。
工有歌咸夏,人无问国庠。
豆笾陈吉飨,磬管奏和锵。
盛事留篇什,赓酬愧不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一个清晨的祭祀仪式上,祠堂的官员在殿宇中忙碌,晨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带来了祥和的气氛。祭祀时,有人唱着歌谣,但人们对国学的关注似乎不够。祭品已经摆放在桌上,乐器也演奏着和谐的音调。这样的盛大场面留存下来了文字,而我对此次盛事的慷慨回报却感到愧疚,不敢轻易张扬。
注释
- 祠官:负责祭祀的官员。
- 环邃殿:殿宇环绕着幽深的空间。
- 晰燎:明亮的火光,通常指蜡烛或灯火。
- 工有:有工匠,指参与演唱或演奏的人。
- 歌咸夏:咸夏,夏天的气氛,指歌声中传达的欢乐情感。
- 豆笾:祭祀用的器具,盛放贡品。
- 磬管:古代乐器,磬是一种打击乐器,管指管乐器。
- 盛事:盛大的事件,重要的仪式。
- 篇什:指文篇,诗文。
- 赓酬:指对盛事的回报或应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约1220年-1280年),字子俊,号澄庵,晚号白云山人,南宋诗人,曾任职于地方官署,精通诗文,尤以古诗见长。他的诗歌风格清新,重视意境,常常在作品中融入对社会风气的观察和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国学兴起的时期,社会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魏了翁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学教育的关注以及对祭祀仪式的崇敬。
诗歌鉴赏
《和胡秘书学中释奠》是一首融合了祭祀仪式与国学教育的诗作。诗中描绘的场景,既有对祠堂祭祀的庄重氛围的描写,也反映出诗人对人们对于国学兴趣淡薄的无奈。开头两句“祠官环邃殿,晰燎响晨光”,用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祭祀的庄严,晨光象征着新生与希望,而“工有歌咸夏,人无问国庠”则在对比之中引人深思,赞美了祭祀的热闹,却隐含对国学教育冷漠的批评。
后面的“豆笾陈吉飨,磬管奏和锵”则描绘了丰盛的祭品和和谐的乐声,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视。在最后两句“盛事留篇什,赓酬愧不扬”中,诗人表达了对盛事的感慨,虽然盛大的仪式留存了文字,但自己对这一切的感激与回报却是羞愧的。
整首诗在形式上严谨,内容上深刻,表现出魏了翁对传统文化与教育的敬意,同时也对社会风气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祠官环邃殿:描绘祭祀官员在深邃的殿宇中忙碌的情景,体现出仪式的庄重。
- 晰燎响晨光:晨光明亮,火光闪烁,营造出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氛围。
- 工有歌咸夏:有工匠演唱夏日的歌谣,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 人无问国庠:对国学的关注缺乏,反映了人们对文化教育的冷漠。
- 豆笾陈吉飨:祭品丰盛,体现了对传统的重视。
- 磬管奏和锵:乐器的演奏声,展现了节日的喜庆。
- 盛事留篇什:盛大的仪式留下了文篇,象征着文化的积淀。
- 赓酬愧不扬:诗人对盛事的回报感到羞愧,表达了对国学冷漠的自省。
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增强了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例如“豆笾陈吉飨,磬管奏和锵”中的平行结构,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祭祀仪式,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国学教育冷落的忧虑,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思与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晨光:象征新生与希望,营造出庄重的气氛。
- 豆笾:祭祀的器具,象征着对先人的敬仰与传统的延续。
- 乐器:代表着文化的传承与艺术的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关于“祠官”的正确理解是:
- A. 负责祭祀的官员
- B. 负责军事的官员
- C. 负责农业的官员
-
“豆笾”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祭祀的丰盛
- B. 农田的丰收
- C. 书籍的珍贵
-
诗中表达了对国学的态度是:
- A. 热烈关注
- B. 冷漠无视
- C. 不屑一顾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与《和胡秘书学中释奠》均反映了对时代的思考,前者通过个人的感慨表达了对时事的忧虑,后者则通过祭祀仪式展现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魏了翁诗文集》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