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月十四日送焘东下至龙爪滩过虞开国坟庵见
周天日月何曾住,大地山河祗自磨。
不死者存人独耳,舍令斧亦烂如柯。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三月十四日,我送别焘东去龙爪滩,经过虞开国的坟茔和庵堂。
天地间的日月何曾停留过,大地与山河只是经过岁月的磨砺。
不死的存在只剩下我一人,任凭斧头也能腐烂如树枝一般。
注释:
字词注释:
- 焘:人名,可能是诗中的朋友或同伴。
- 龙爪滩:地名,诗人送别的地方。
- 虞开国:指历史人物虞允文,开国之祖,具有历史意义的坟茔。
- 舍令斧:意指砍伐的工具,这里形容时间的流逝与腐朽。
典故解析:
- 日月无停:反映了时间的无情与流逝,暗示人生短暂。
- 不死者存:可能暗指诗人对生死的思考,或是对友人的希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宋代诗人,生平较为低调,其作品多以抒怀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常反映人生哲理与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送友之际,诗人借送别之情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暗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死亡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背景,透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时间的深刻思考。首句“周天日月何曾住”,以宇宙的永恒与不变引入,形成一种对比,衬托出人世间的短暂与脆弱。接下来的“大地山河祗自磨”,则是对自然界不息的演变过程的描述,暗示时间无情,万物皆在变化之中。
诗中的“不死者存人独耳”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孤独感与无奈,仿佛在说,虽然时间在流逝,但他仍然孤独地面对生命的终点。最后一句“舍令斧亦烂如柯”则更进一步强调了腐朽与死亡的主题,象征着即便是坚硬的工具也终究会被时间所吞噬。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与思考,也引发读者对于时间、生命与孤独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周天日月何曾住:强调时间的流逝,日月如梭,无人能阻挡。
- 大地山河祗自磨:大地与山河在时间的侵蚀中不断变化,体现出自然的无情。
- 不死者存人独耳:暗示生命的孤独感,只有自己在这无尽的时间中生存。
- 舍令斧亦烂如柯:形象地描绘出即使是坚硬的物体也会随时间腐朽,象征生命的脆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舍令斧亦烂如柯”,通过腐烂的树枝比喻人的生命脆弱。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相对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送别为引子,探讨生命的短暂、时间的无情与自然的永恒,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孤独感的深刻理解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永恒。
- 大地山河:代表自然的变化与时间的磨砺。
- 斧头:象征着人类的力量与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龙爪滩”是什么?
- A. 诗人的故乡
- B. 地名
- C. 友人的名字
-
诗中的“不死者”指的是?
- A. 诗人的朋友
- B. 诗人自己
- C. 自然
-
“舍令斧亦烂如柯”表达了什么意境?
- A. 生命的坚硬
- B. 生命的脆弱
- C. 时间的永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探讨了人生的困境与自然的变化,情感上更为沉重。
- 李白的《将进酒》则强调了享受人生的短暂,而洪咨夔更注重对生命流逝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与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