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世不异爨,一门皆力书。
此风今所少,他行特其余。
藻锜明疏牖,萱窝护碧除。
春光元自在,遗梦杳安舆。
白话文翻译:
三代人都没有改变过饮食,一家人都致力于读书。
这种风气如今已经很少见,别的地方却特别突出。
窗户明亮而宽敞,庭院中有萱草环绕着青翠的住所。
春光本是自由自在,但遗留下的梦却显得模糊而遥远。
注释:
- 爨:指做饭的灶。
- 力书:指努力读书,强调读书的勤奋。
- 藻锜:指装饰华丽的窗户。
- 萱窝:萱草生长的地方,象征安宁和幸福。
- 碧除:指青翠的院落,给人以清新之感。
- 春光元自在:春天的阳光本是自由而明媚。
- 遗梦杳安舆:遗留下的梦境变得模糊而安静。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爨”和“力书”,反映了宋代对家庭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古代士人家族往往强调子弟的读书习惯和文雅风气,诗中所言的“此风今所少”则体现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思考与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生卒年不详),字仲琦,号石溪,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诗作多涉及家国、人生哲学以及对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挽诗是为了悼念元母胡氏,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家庭教育传统的珍视。诗中通过描绘家庭的温馨和文化氛围,展现了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敬仰。
诗歌鉴赏:
洪咨夔的《罗解元母胡氏挽诗》以其清丽的语言和深厚的情感打动人心。全诗结构紧凑,前两句以典型的家族教育为主题,强调了代代相传的读书习惯,反映出对知识和文化的重视以及对家庭教育的期盼。后两句则转向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生活状态,蕴含着诗人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诗中“春光元自在”点出了生命的自然与自由,而“遗梦杳安舆”则隐含着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情感。整首诗在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中,巧妙融入了对家庭文化传承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传统的珍视与对未来的忧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世不异爨:三代人相继,饮食习惯没有改变,体现出家庭的稳定与传承。
- 一门皆力书:全家人都努力读书,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 此风今所少:这种重视读书的风气在当代已经稀少,表现出对社会变迁的感慨。
- 他行特其余:与其他地方相比,反映出对文化氛围的比较。
- 藻锜明疏牖:描述家庭环境的优雅,窗明几净。
- 萱窝护碧除:用萱草象征安宁,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
- 春光元自在:春天的阳光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由。
- 遗梦杳安舆:对美好往昔的追忆,使人感到时光的流逝和对逝去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光元自在”,将春光比作自由的象征。
- 对仗:全诗语言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萱草象征着母爱与安宁,窗户的明亮象征着知识的启迪。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家庭教育和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反映了诗人对社会风气变化的思考与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爨:家庭团圆与温暖。
- 力书:知识的传承与文化的延续。
- 藻锜:美好生活的象征。
- 萱窝:安宁和幸福的象征。
- 春光: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三世不异爨”中的“爨”指的是什么?
- A. 饮水
- B. 做饭的灶
- C. 读书
- D. 休息
-
诗中提到的“此风今所少”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读书的风气在减少
- B. 家庭和睦
- C. 自然环境的变化
- D. 诗人的忧虑
-
“春光元自在”的意象主要象征什么?
- A. 年龄
- B. 生命的活力与自由
- C. 亲情
- D. 知识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表达对家庭和自然的感悟。
- 杜甫的《春望》:反映社会变迁与个体情感的诗作。
诗词对比:
可以将洪咨夔的这首挽诗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进行比较,二者都蕴含着对家庭、对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思考,但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洪的作品更加倾向于温馨的家庭记忆,而陆游则在忧国忧民中透出个人情感的复杂。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文选读》
- 洪咨夔的传记资料及其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