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即景 其二
一岭界双水,双流汇一溪。
问谁为布置,莫与识端倪。
野鸟呼名异,山田纳稼齐。
侵镳寒气重,满谷霁烟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山岭之间的景象,双条河流在此汇聚成一条小溪。有人在问,这样的美景是谁安排的,然而又没有人能够看出其中的奥秘。野鸟叫声各不相同,山田里的稻谷也都齐刷刷地生长着。随着时光的流逝,寒气渐重,满谷的烟雾也在雨后低低飘荡。
注释:
- 一岭:一座山岭。
- 双水:两条河流。
- 汇一溪:汇聚成一条小溪。
- 布置:安排、设置。
- 识端倪:看出端倪,了解真相。
- 野鸟:山野中的鸟类。
- 纳稼:收获稻谷。
- 侵镳:侵袭,指寒冷的气息。
- 霁烟:雨后清新的烟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弘历,即清代乾隆皇帝,生于1711年,卒于1799年。他是清代的一位著名皇帝,不仅以政治才能著称,同时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着深厚的造诣。弘历在位期间大力倡导文人创作,自己也参与诗词创作,风格多样,常以山水自然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乾隆年间,正值清代的繁荣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山水田园的热爱,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崇尚自然、寄情山水的文化氛围。
诗歌鉴赏:
这首《即景 其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自然画面。诗的开头“岭界双水,双流汇一溪”,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山水交融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接着“问谁为布置,莫与识端倪”,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产生的由衷赞叹,以及对其产生者的敬畏之情,仿佛在说,这样的美景是大自然的奇妙安排,是无法用人力所能理解的。之后的“野鸟呼名异,山田纳稼齐”描绘出自然界的丰富多彩,鸟鸣声声,各有不同,田间的稻谷也都生长得郁郁葱葱,表现出一种和谐的生态。最后一句“侵镳寒气重,满谷霁烟低”则转向了天气的变化,寒气袭来,雨后烟雾缭绕,增添了诗的层次感和情感深度,体现出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观察力。整首诗浑然一体,情景交融,反映了诗人内心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岭界双水:一座山岭把两条河流隔开。
- 双流汇一溪:两条河流汇聚成一条小溪。
- 问谁为布置:问是谁安排了这样美丽的景色。
- 莫与识端倪:没有人能够看出其中的奥妙。
- 野鸟呼名异:山野中的鸟叫声各有不同。
- 山田纳稼齐:山田里的稻谷也长得齐整。
- 侵镳寒气重:寒气逐渐侵袭,感觉更加寒冷。
- 满谷霁烟低:满谷的烟雾在雨后低低飘荡。
修辞手法:
- 比喻:没有明显的比喻,但通过景象的描绘传达情感。
- 拟人:野鸟的叫声被赋予了“名异”的特征,使得自然生灵更具生命感。
- 对仗:诗中有良好的对仗,如“界双水”和“汇一溪”。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主题,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奥秘的敬畏之情。
意象分析:
- 山岭:象征稳定和永恒。
- 流水:象征生生不息和变化。
- 野鸟:象征自由和多样性。
- 稻谷:象征丰收和希望。
- 寒气: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
- 霁烟:象征清新和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弘历
- D) 白居易
-
诗中“问谁为布置”表达了什么?
- A) 对人类的赞美
- B) 对自然景观的赞叹与敬畏
- C) 对艺术的追求
- D) 对历史的反思
-
诗中提到的“满谷霁烟”指的是什么?
- A) 雨后的烟雾
- B) 田间的稻谷
- C) 山间的鸟鸣
- D) 太阳的光辉
答案:
- C) 弘历
- B) 对自然景观的赞叹与敬畏
- A) 雨后的烟雾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与《即景 其二》:两首诗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登鹳雀楼》更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即景 其二》则更多地侧重于自然景观本身的美丽与神秘。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