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

时间: 2025-01-19 16:39:52

玉堂清冷不成眠,伴直难呼孟浩然。

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愁侵砚滴初含冻,喜入灯花欲斗妍。

寄语君家小儿子,他时此句一时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

玉堂清冷不成眠,伴直难呼孟浩然。
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愁侵砚滴初含冻,喜入灯花欲斗妍。
寄语君家小儿子,他时此句一时编。

白话文翻译

在冷清的玉堂里夜不能寐,伴着书卷难以呼唤孟浩然。
暂时借着好诗来消磨漫长的夜晚,每当遇到佳句便想参禅。
愁绪浸入砚台,初春的水已经带着寒意;
而灯下的花儿竞相开放,显得格外妍丽。
我寄语君家小儿子,将来把这句诗编成一时之作。

注释

  • 玉堂:指书房或书屋,这里形容环境清冷。
  • :指夜间值班的侍卫或文人,这里意指孤独的伴侣。
  •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因与诗人苏轼有渊源而提及。
  • 佳处:指好的诗句和诗歌的妙处。
  • 愁侵砚滴:愁绪如水滴入墨砚,形容愁苦的情感。
  • 灯花:灯下盛开的花,象征美丽与生机。

典故解析

  • 孟浩然: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友谊的珍视。
  • 参禅:是指在诗中寻找哲理,修身养性,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在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均有很高的成就,其诗风豪放,情感真挚,常常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夜晚,苏轼在清冷的书房中,借阅李之仪的诗作,表达了他的孤寂和对文学的热爱。此时正值春寒,夜深人静,诗人通过书卷来驱散内心的愁绪,展现了他对友谊与诗歌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夜直"为引,描绘了苏轼在夜深时分的孤独与思考。他在清冷的书房里,无法入眠,心中自然涌起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带出了对文学的热爱。诗中提到的“伴直”,不仅是对夜间守夜人的描述,更是对孤独的自我反思。在漫长的夜晚,苏轼选择用读诗来填补内心的空虚,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诗歌的追求,也是他内心深处的禅意流露。

诗中提到的“愁侵砚滴”更是点出了夜晚的寒意与愁苦,令读者感受到诗人心中的缱绻情怀。而“喜入灯花欲斗妍”则描绘了在寂静的夜里,灯下花朵的美丽,恰似诗人内心那一丝希望与生机,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最后一句“寄语君家小儿子”,则是苏轼对后辈的寄语,表明他希望将自己的感悟与诗情传承下去,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对未来的期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堂清冷不成眠:描绘了夜晚的清冷环境,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
  2. 伴直难呼孟浩然:表示难以呼唤友人,体现孤独感。
  3. 暂借好诗消永夜:用好诗来消磨漫长的夜晚,显示对文学的热爱。
  4. 每逢佳处辄参禅:在好的诗句中寻找哲理,表现内心追求。
  5. 愁侵砚滴初含冻:愁苦如水滴入砚台,形象地表现内心的忧伤。
  6. 喜入灯花欲斗妍:灯下的花儿竞相开放,象征美丽与生命的力量。
  7. 寄语君家小儿子:传达对后辈的期望与祝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愁侵砚滴”,将愁苦比作水滴,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有多个对仗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灯花欲斗妍”,将花拟人化,表现出生命的活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夜晚的孤独意识,以及通过诗歌对抗孤寂、追求美与哲理的内心追求。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寄望,展现了苏轼深厚的人文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堂:象征书香气息,体现文人雅士的生活。
  • 灯花:象征生命与美,代表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砚滴:象征诗人内心的愁苦,具有人文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孟浩然”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2. 诗人用什么方式来消磨漫长的夜晚?

    • A. 睡觉
    • B. 读诗
    • C. 写信
  3. “愁侵砚滴初含冻”中的“冻”指的是什么?

    • A. 冬天的寒冷
    • B. 砚台里的水
    • C. 诗人的心情

答案

  1. A. 唐代
  2. B. 读诗
  3. A. 冬天的寒冷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李白的夜晚思乡情怀。
  • 《静夜思》:李白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在夜晚的孤独感的表达上有共同之处,但苏轼多了几分哲理与内省,而李白则更侧重于情感的直接抒发。两者的风格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个性。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唐宋诗人传记》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