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谢吕行甫惠子鱼》

时间: 2025-01-04 08:58:00

卧沙细肋吾方厌,通印长鱼谁肯分。

好事东平贵公子,贵人不与与苏君。

意思解释

走笔谢吕行甫惠子鱼

作者: 苏轼 〔宋代〕


原文展示:

卧沙细肋吾方厌,通印长鱼谁肯分。
好事东平贵公子,贵人不与与苏君。


白话文翻译:

我如今卧在沙滩上,惬意地享受着,正好厌倦了这种生活;然而,手中这条长长的鱼,谁愿意与我分享呢?好事常常被东平的贵公子占有,贵人们却不愿意与我苏轼分享。


注释:

  • 卧沙:指躺在沙滩上,形象地表达了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
  • 细肋:此处指“细长的鱼”,可能是指一种特定的鱼类。
  • 通印:可能暗指鱼的形态或特征,具体含义待解释。
  • 东平贵公子:暗指当时的某些有权有势的青年,苏轼在此表达对权贵的不满。
  • 贵人不与与苏君:强调了贵人们对自己不屑一顾的态度,表达了身处社会边缘的孤独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婉约之词。苏轼的创作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个性。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背景可能与苏轼的个人经历有关。他在政治上多次遭遇挫折,生活境遇也时常起伏,诗中流露出对权贵的不满和对自己处境的感慨。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讽的手法,展现了苏轼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诗的开头以“卧沙”描绘了一个闲适的场景,似乎表达了对生活的满足,但随即转入对鱼的无奈和对贵公子的批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隐含着对社会不公的控诉。

苏轼巧妙地运用“细肋”“通印”等生动形象的词汇,让读者感受到他对鱼的细腻观察,而“贵人不与与苏君”则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权贵之间的利益分享,往往让普通人处于被排斥的境地。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反映了苏轼个人的无奈,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卧沙细肋吾方厌:表达了诗人对沙滩生活的厌倦,“卧沙”是享受的状态,“细肋”则暗指他所捕获的鱼。
  • 通印长鱼谁肯分:这里流露出一种失落感,长长的鱼象征着美好的生活,但他发现没有人愿意分享。
  • 好事东平贵公子:突显出当时社会的不公,贵公子们垄断了美好的事物。
  • 贵人不与与苏君:直接表明了诗人对权贵的反感,表达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鱼的意象不仅代表食物,也象征着美好的生活。
  • 反语:通过表面上对生活的享受,实际却隐藏了对社会不公的批评。
  • 对仗:诗中采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个人的无奈,表达了对权贵的反感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卧沙:象征闲适与自由,但也暗含一种逃避现实的情感。
  • 细肋长鱼:代表理想与希望,然而却因缺乏分享而显得孤独。
  • 东平贵公子:象征社会的特权阶层,反映出诗人对其的不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在诗中描述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a) 忙碌
    b) 悠闲
    c) 紧张
    d) 贫困

  2. 诗中提到的“东平贵公子”指的是什么? a) 普通人
    b) 权贵阶层
    c) 渔民
    d) 农民

  3. 诗的主旨是什么? a) 赞美生活
    b) 批判权贵
    c) 赞美友谊
    d) 描绘自然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苏轼的这首诗更加强调了个人的孤独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宁静之美。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