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沈立之留别二首》

时间: 2025-01-14 04:18:42

而今父老千行泪,一似当时初去时。

不用镌碑颂遗爱,丈人清德畏人知。

卧闻铙鼓送归艎,梦里匆匆共一觞。

试问别来愁几许,春江万斛若为量。

(去时,予在江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而今父老千行泪,一似当时初去时。
不用镌碑颂遗爱,丈人清德畏人知。
卧闻铙鼓送归艎,梦里匆匆共一觞。
试问别来愁几许,春江万斛若为量。
去时,予在江陵。

白话文翻译

如今村里的父老们流下了千行泪水,像是当初我离开时的情景。
不需要刻碑颂扬我的遗德,长辈的清白名声我更是不想让人知晓。
我在梦中听到铙鼓声送我回船,梦里匆匆一杯酒共饮。
试问自从分别以来愁苦有多少,春江水万斛又能如何来衡量呢?
当我离开时,我正身在江陵。

注释

  • 父老:指村中的长辈和老人。
  • 千行泪:形容眼泪流淌得非常多。
  • 镌碑:刻石碑,以纪念或颂扬。
  • 丈人:指长辈或有德行的人。
  • 清德:清白的德行。
  • 铙鼓:一种乐器,常用于送别。
  • 归艎:即归船,指回家的船。
  • 匆匆共一觞:形容与人共饮酒的迅速和短暂。
  • 春江万斛:春天的江水,形容水量很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兼具豪放与婉约之美,广泛涉及政治、哲学及人情世故。

创作背景

《和沈立之留别二首》创作于苏轼与友人沈立之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思念,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世俗名声的淡泊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别离的愁苦,开篇即以“父老千行泪”引出离别的悲伤,表现出乡亲们对诗人的深厚感情。而“无用镌碑颂遗爱”则流露出诗人对名声的淡漠,他更愿意保持清白的德行,不愿通过刻碑来追求名利。此处可以看出苏轼的高洁品格和对虚名的深刻反思。

接着,诗人用“卧闻铙鼓送归艎”生动地描绘了送别的场景,铙鼓声中带着离愁,梦中与友共饮的情景则增添了别离的温情与无奈。最后一句“春江万斛若为量”更是将愁苦与江水的浩瀚结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离别愁苦的难以言表。

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苏轼的深厚人情和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展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及对世俗浮华的超然态度,具有深刻的哲理意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而今父老千行泪:如今村里的父老们流下了千行泪水,表现出离别带来的悲伤。
  2. 一似当时初去时:这泪水如同我最初离开时的情景,强调了离别的痛苦是相似的。
  3. 不用镌碑颂遗爱:不需要刻碑来赞美我的遗德,表达了他对名声的淡泊。
  4. 丈人清德畏人知:长辈的清白德行我更不希望被人知晓,显示出诗人对名声的追求并不在于外界的认可。
  5. 卧闻铙鼓送归艎:在梦中听到铙鼓声送我回船,描绘了送别场景的生动与感人。
  6. 梦里匆匆共一觞:梦中与朋友匆匆共饮,表现出友谊的珍贵与短暂。
  7. 试问别来愁几许:问道自从分别后愁苦有多少,流露出诗人的感伤。
  8. 春江万斛若为量:春江的水量无数,无法用来衡量离愁,寓意离愁的深重和无可避免。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千行泪”和“初去时”,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离愁比作春江水,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拟人:通过“卧闻铙鼓”,将听觉与梦境结合,营造出离别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告别,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和对清白德行的珍视,展示了苏轼高尚的情操和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父老:象征乡情和人际关系的深厚。
  • 泪水:代表离别的痛苦和人情的真挚。
  • 铙鼓:送别的乐器,象征别离的仪式感。
  • 春江:代表自然界的辽阔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千行泪”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友谊
    B. 离别的悲伤
    C. 自然景象
    D. 生活的艰辛

  2. 诗人对名声的态度是: A. 渴望追求
    B. 无所谓
    C. 恨之入骨
    D. 一心向往

  3. “春江万斛若为量”这句的意思是: A. 江水很少
    B. 江水无法用来度量愁苦
    C. 江水是愁苦的源头
    D. 江水丰盈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 《夜泊牛津》:李白

诗词对比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同样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风格更为豪放。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现了离别的情感,但更侧重于对亲情的思念。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