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寺》
时间: 2025-01-19 16:41:44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大秦寺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晃荡平川尽,坡陀翠麓横。
忽逢孤塔迥,独向乱山明。
信足幽寻远,临风却立惊。
原田浩如海,衮衮尽东倾。
仙游潭五首。潭上有寺三。
二在潭北,循黑水而上为东路,至南寺。
渡黑水西里余,従马北上为西路,至北寺。
东路险,不可骑马,而西路隔潭,潭水深不可测,上以一木为桥,不敢过。
故南寺有塔,望之可爱而终不能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开阔的平原,山坡上绿意盎然。突然看到一座孤独的塔,显得格外明亮,独自面对着混乱的山峦。心灵满足于幽静的探索,迎风而立,不禁感到震撼。原野的宽广如同大海,层层叠叠向东延伸。
在仙游潭中,有三座寺庙。两座寺在潭北,沿着黑水向上走可到达南寺。渡过黑水向西,沿着马路北走可到达北寺。东路险峻,无法骑马而过,而西路则是隔着潭水,潭水深不可测,上面放着一根木头作为桥,令人不敢轻易尝试。因此南寺的塔虽好看,却终究无法到达。
注释:
- 晃荡平川:形容开阔的平原。
- 坡陀:指山坡。
- 孤塔:形容一座独立的塔。
- 信足:形容心灵的满足与信心。
- 幽寻:幽静的探索之旅。
- 衮衮尽东倾:形容层层叠叠的田野向东延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散文均有极高的成就,风格豪放、洒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诗中描绘了他在自然景观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震撼,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理想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体现了作者在贬谪过程中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开篇的“晃荡平川尽,坡陀翠麓横”展现出辽阔的自然环境,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接着“忽逢孤塔迥,独向乱山明”则突出了孤独的对比,带有一种孤高和不屈的精神。诗中以塔为象征,暗示着追求理想与信念的坚定,尽管环境险恶,仍然向往着美好与宁静。苏轼在诗中通过对比与对仗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同时,诗中对地理位置的详细描述,一方面让人感受到探寻的艰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思考。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景象中,渗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晃荡平川尽:形容开阔的平原,给人一种无限延展的感觉。
- 坡陀翠麓横:描绘了一片绿意盎然的山坡,展现丰盈的自然景观。
- 忽逢孤塔迥:突如其来的孤塔,形成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 独向乱山明:孤塔在混沌的山中显得格外明亮,象征着追求的理想。
- 信足幽寻远:表达内心的满足,愿意进行深远的探索。
- 临风却立惊:站在风中,感受到一种震撼的美感。
- 原田浩如海:原野的广阔如同大海,形象地描绘出辽阔的田野。
- 衮衮尽东倾:层层叠叠的田野向东延伸,表现出自然的壮美。
修辞手法:
- 对比:孤塔与山峦的对比,表现出孤独与渴望的主题。
- 意象:孤塔、山川、潭水等意象,反映了诗人的心境。
- 比喻:将田野比作海,增强了诗的气势与广阔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诗人对理想与美的追求,尽管身处逆境,但仍然向往高远的境界和宁静的生活。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折射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塔: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乱山:代表复杂的人生道路与挑战。
- 潭水:深不可测,象征着未知与危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孤塔”象征着什么?
- A. 孤独
- B. 理想
- C. 安全
- D. 财富
-
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主要体现了什么?
- A. 生命的痛苦
- B. 理想的追求
- C. 对财富的渴望
- D. 对权力的追求
-
诗中提到的“黑水”指的是哪个方向的道路?
- A. 东路
- B. 西路
- C. 南路
- D. 北路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鹿柴》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景观,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人生的思考,但更多的是豪放与奔放的情感。
- 王维《鹿柴》: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宁静,体现出一种更为内敛的情感,与苏轼的孤独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