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枕》

时间: 2024-09-19 21:57:15

无节青琅玕,葛陂化龙余。

可以奉君子,不惮捐其躯。

幽人饱藜苋,总以饫膏腴。

食罢掩关卧,鼻息溪云敷。

斗升乞西江,碌碌愧非夫。

五友平生欢,相从归故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节青琅玕,葛陂化龙余。
可以奉君子,不惮捐其躯。
幽人饱藜苋,总以饫膏腴。
食罢掩关卧,鼻息溪云敷。
斗升乞西江,碌碌愧非夫。
五友平生欢,相从归故庐。

白话文翻译

无节的青琅玕(指竹子),如同葛陂化龙的传说。
我愿意把它奉献给君子,甘愿为此付出我的生命。
隐居的人吃着藜苋,总是享用丰腴的食物。
吃完饭后关上门睡觉,鼻息如同溪水的云气般舒畅。
斗升(酒器)向西江乞求,心中愧疚自己不是个有作为的人。
与五位朋友一生的欢愉,携手归向故乡的茅屋。

注释

  • 琅玕:古代一种美玉,这里用以比喻竹子。
  • 葛陂:传说中的地方,指的是葛藤生长的地方,化龙是指龙的传说。
  • 奉君子:愿意把竹子献给君子,表达对君子的敬重。
  • 藜苋:一种野菜,这里指隐者的简朴生活。
  • 鼻息溪云:形容睡眠时的安逸状态。
  • 斗升:古代盛酒的器具。
  • 碌碌:形容平庸、无所作为。
  • 五友:和五位朋友的亲密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时行(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词和诗著称。生于南宋时期,诗风清新,常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谊的珍视。

创作背景

《竹枕》作于冯时行隐居生活时期,表现了他对竹子的喜爱以及对隐士生活的向往。整首诗通过竹子的意象,展现出一种宁静和隐逸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和友谊的深厚情感。

诗歌鉴赏

《竹枕》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者以竹子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君子的尊敬。诗中的竹子象征着清白、高洁,正如作者所期待的君子形象。全诗结构紧凑,前半部分描绘了竹子的特征和隐者的生活,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友谊的珍视,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

诗中“鼻息溪云敷”一句,生动地描绘了隐者的安逸,仿佛可以听见溪水流淌的声音,这种自然之美让人心生向往。而“斗升乞西江,碌碌愧非夫”则传达了作者对自己平庸的自省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含蓄而深刻。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更深刻探讨了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通过对竹的描写,冯时行表达了对清白生活的坚持与对友谊的珍视,是一首意味深长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无节青琅玕,葛陂化龙余。
    开篇以竹子为主,描绘其青翠无节,暗含竹子的高洁。葛陂化龙则引入传说,增添神秘感。

  • 可以奉君子,不惮捐其躯。
    表达了对君子的崇敬,愿意为此奉献一切,体现出高尚的情操。

  • 幽人饱藜苋,总以饫膏腴。
    描绘隐者的简朴生活,虽然食物简单,却是心灵的满足。

  • 食罢掩关卧,鼻息溪云敷。
    表现了隐者的安逸与满足,描绘出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

  • 斗升乞西江,碌碌愧非夫。
    表达了对自身平庸的自省,渴望有更大作为。

  • 五友平生欢,相从归故庐。
    结束时回归友谊,表达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珍惜。

修辞手法

诗中多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竹子象征了清白与高洁,隐者的生活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宁静的美感。同时,诗中使用对仗的手法,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和谐流畅。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竹子的描写,表达了隐逸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友谊的珍视。作者通过对竹子的赞美,传达出一种高洁的生活理想和对现实的淡泊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子:象征高洁与清白。
  • 隐者:代表一种隐逸生活的理想。
  • 食物:表达生活的简单与心灵的满足。
  • 友谊: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无节青琅玕”指的是什么?
    A. 竹子
    B. 玉石
    C. 水流
    D. 风景

  2. “斗升乞西江”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A. 自然的渴望
    B. 对自己平庸的自省
    C. 对友谊的珍视
    D. 对隐者生活的向往

  3. 诗中提到的“鼻息溪云敷”意在描绘什么?
    A. 吃饭的场景
    B. 安逸的生活状态
    C. 朋友的欢聚
    D. 对君子的崇敬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杂诗》王维

诗词对比

冯时行的《竹枕》与王维的《山中杂诗》都有隐逸生活的主题,但冯时行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对友谊的重视;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美。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冯时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