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有悟策者见予於珞碛江上诵程子山孙季辰李》
时间: 2025-01-01 10:23: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僧有悟策者见予於珞碛江上诵程子山孙季辰李
天行明月地行水,水月相去八万里。
天公大力谁能移,月在水中天作底。
我心与月明作两,真月本在青天上。
虽云佛说我别说,恐入众生颠倒想。
少城城隈佛宫阙,客娥水月僧饶舌。
三峡水寒梅花时,起予对月赓此诗。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天上的明月和大地流淌的水,水中月亮的距离有八万里。
天公的力量有多大,谁能改变呢?月亮在水中,天像是它的底。
我的心和明月是两相对立,真正的月亮是高悬于青天之上的。
虽然佛说过,我却不这样说,恐怕会让众生产生颠倒的想法。
少城的城边有佛宫的阙楼,水边的女子和月亮的倒影让僧人多话。
在三峡水寒梅花盛开的时节,我对着明月吟唱这首诗。
注释
字词注释
- 珞碛:地名,指的是珞碛江,位于今湖北省。
- 颠倒想:指错误的思想或看法。
- 阙:古代宫殿、庙宇的门楼或台阶。
- 娥:指月亮的美丽形象,这里暗指女子。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天行明月”和“地行水”可以看作是自然界的对比,反映了宇宙的广阔和空间的距离。提到佛教思想,反映了诗人在哲学上的探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时行,字子真,号澄江,南宋时期诗人,擅长诗词,常以自然景物和哲理思考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冯时行游历之际,借此描写自然景象,表达个人的思考和对佛教哲理的反思。诗人在江边吟咏,心生感慨,故作此诗。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对天月与水的描写,展现了宇宙的宏伟与自然的和谐。开篇便用“天行明月地行水”将自然界的两个重要元素并列,既有对比又有融合。接下来的“水月相去八万里”则强调了水月之间的距离,暗示了人心与真理的距离。诗人在面对浩瀚的宇宙时,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与孤独。
“天公大力谁能移”一句,体现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而“月在水中天作底”则表现了对存在本质的思考。诗人认为,真正的月亮高悬于青天之上,而不是水中倒影,这一比喻深刻地揭示了真相与表象之间的差异。
诗的后半部分涉及佛教思想,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与个人见解的矛盾,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探索。最后,作者在梅花时节的背景中写下此诗,更显得清冷而孤寂,增添了情感的厚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行明月地行水:描绘了天上明月和地上流动的水,反映自然的和谐。
- 水月相去八万里:水与月的距离象征着人心与真理的遥远。
- 天公大力谁能移:天的力量巨大,无法撼动,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
- 月在水中天作底:水中的月亮是虚幻的,真正的月亮在高空,暗示人们对真理的误解。
- 我心与月明作两: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明月相对立。
- 真月本在青天上:强调真实的月亮在天上,而非水中倒影。
- 虽云佛说我别说:佛教教义与自身理解的冲突。
- 恐入众生颠倒想:担心会引起误解,众生无法理解真理。
- 少城城隈佛宫阙:描写少城的佛教建筑,增添文化背景。
- 客娥水月僧饶舌:水边的女子与月影交融,僧人多言,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
- 三峡水寒梅花时:在寒冷的梅花时节,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 起予对月赓此诗:在月光下吟咏,表明对自然与哲理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在水中天作底”,将月亮的倒影与真实的对比。
- 对仗:如“天行明月地行水”,形成对称的结构。
- 拟人:将月亮和水拟人化,增加情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题在于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真理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对宇宙的探索与自我内心世界的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光明与真理,代表希望。
- 水:流动与变化,象征人生的无常。
- 梅花:坚韧与清冷,代表诗人的孤独与坚守。
- 佛教:象征智慧与哲理,反映出诗人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水月相去八万里”表达了什么含义?
A. 水和月的距离
B. 人心与真理的距离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B -
“天公大力谁能移”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
A. 自然力量的无能为力
B. 人的渺小
C. 宗教信仰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少城城隈佛宫阙”是指什么?
A. 佛教的建筑
B. 诗人的家乡
C. 自然风景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冯时行的这首诗更注重哲理的思考,而李白则更侧重于情感的抒发。冯时行通过自然景物反思人心与真理的关系,展现出更深的哲学层面。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