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安下岩二首》

时间: 2025-01-04 07:32:43

系缆江沙静,杖藜岩谷春。

花依竹色好,草入涨痕新。

占笋苔初破,尝梅客遽颦。

篙师勿槌鼓,幽兴苦留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安下岩二首
作者:冯时行 〔宋代〕

系缆江沙静,杖藜岩谷春。
花依竹色好,草入涨痕新。
占笋苔初破,尝梅客遽颦。
篙师勿槌鼓,幽兴苦留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春日景象。诗人系好船缆,江边沙滩上十分安静,手杖支撑着走在岩谷中,享受春天的气息。花朵依偎在竹子旁显得格外美丽,草地因涨水而变得新鲜。竹笋刚刚破土而出,梅子味道让客人忍不住皱眉。诗人请求划船的人不要敲打船桨,因为幽静的兴致让人留恋不舍。


注释:

字词注释:

  • 系缆:系船的绳索。
  • 杖藜:手杖,通常用来行走的拐杖。
  • 涨痕:水涨后留下的痕迹。
  • 占笋:指竹笋。
  • 苔初破:青苔刚刚被竹笋破土而出。
  • 尝梅:品尝梅子。
  • 篙师:划船的人。
  • 勿槌鼓:不要敲打桨。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梅”可能与梅花相关,梅花在中国文学中常象征坚韧与清高;“竹”则象征着谦逊与正直,竹子的形象在诗中与春天的生机相结合,形成鲜明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时行,字子华,号静庵,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田园诗,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天,诗人可能是在某个静谧的江边,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想要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冯时行的《云安下岩二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春天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全诗用四句描绘了一个安静的江边场景,诗人通过“系缆江沙静”的情景,传达出一种闲适惬意的生活态度。随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诗人观察到“花依竹色好,草入涨痕新”,自然的美景令人心醉,这种生机更增添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诗的后两句“占笋苔初破,尝梅客遽颦”,诗人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情景,还引入了客人的感受,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后一句“篙师勿槌鼓,幽兴苦留人”则表现了诗人对这种幽静时光的珍惜,形成了一种对宁静和美好时光的留恋。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共鸣与视觉的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系缆江沙静:诗人在静谧的江边系好船绳,环境宁静。
  2. 杖藜岩谷春:手杖支撑着走在岩谷中,感受春天的气息。
  3. 花依竹色好:花朵依偎在竹子旁,形成美丽的景象。
  4. 草入涨痕新:草地因涨水而新鲜,生机勃勃。
  5. 占笋苔初破:竹笋刚刚破土而出,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6. 尝梅客遽颦:品尝梅子让客人感到一丝苦涩。
  7. 篙师勿槌鼓:请求划船的人不要打扰这种宁静。
  8. 幽兴苦留人:这种幽静的兴致让人难以离去,留恋不舍。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花依竹色好,草入涨痕新”,形成和谐的韵律感。
  • 拟人:如“幽兴苦留人”,赋予了情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境,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江沙:象征宁静的水域,代表一种静谧的生活状态。
  2. :象征生机和希望,代表万物复苏。
  3. 花、竹、草:自然界的元素,体现生机与美好。
  4. :象征坚韧,带有淡淡的惆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系缆江沙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景?
    A. 喧闹的城市
    B. 宁静的江边
    C. 繁忙的市场

  2. “篙师勿槌鼓”中的“槌鼓”意指什么?
    A. 敲打船桨
    B. 敲击乐器
    C. 鱼群

  3.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忧伤
    B. 留恋与宁静
    C. 愤怒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by 王维
  • 《春望》 by 杜甫

诗词对比:
冯时行的《云安下岩二首》与王维的《山中杂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山水的雄伟与壮阔,而冯时行则更注重春日的细腻与宁静。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情感与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代诗词选》
  2. 《古诗词鉴赏辞典》
  3. 《诗经与古典诗歌》

以上内容为《云安下岩二首》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