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时间: 2025-01-19 20:12:42

红豆离离盈一握。

细数归期,闲对灯花绿。

旧恨风吹新恨搁。

相思只在横塘曲。

开卷梅花香里读。

叠句联词,准拟佳期续。

料得夜深人欲宿。

锦衾悄悄春寒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
红豆离离盈一握。
细数归期,闲对灯花绿。
旧恨风吹新恨搁。
相思只在横塘曲。
开卷梅花香里读。
叠句联词,准拟佳期续。
料得夜深人欲宿。
锦衾悄悄春寒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思念之情的细腻描绘。红豆象征着相思,握在手中,恰如对爱人的思念。细细数着归来的日子,静静地对着灯下的绿花。往日的仇恨在风中吹散,而新的烦恼却又搁置在心中。思念只在那条横塘的曲水边流淌。打开书卷,梅花的香气中读诗,叠词连句,心中默默期待着重逢的佳期。料想夜深人静时,心中欲望难以抑制,锦被下独自感受春寒的孤寂。

注释

  • 红豆离离:红豆象征相思,离离形容其数量多。
  • 归期:指回来的日期。
  • 灯花绿:灯下的花影,形容夜晚的静谧。
  • 旧恨新恨:过去的仇恨和现在的思念,形成对比。
  • 横塘曲:指水边的曲折小路,象征思念的流淌。
  • 梅花香:梅花的香气,常与诗人的情感相连。
  • 锦衾:锦制的被子,象征温暖和柔情。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红豆”与“梅花”都在古代诗词中常见,红豆在《红楼梦》中被赋予了浓厚的相思情感,而梅花则象征着高洁与坚韧。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来传达复杂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旭,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人荟萃的时代。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蝶恋花》创作于一个思念的季节,或许是对远方爱人的怀念。社会环境的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使得诗人对爱情与孤独的感受更为深刻。

诗歌鉴赏

《蝶恋花》是一首充满情感与细腻描绘的作品。诗中通过“红豆”这一象征,直接引出思念的主题,表达了心中那份难以言表的情感。细数归期的动作,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未来重逢的期待与渴望,仿佛在灯下静坐,时光因思念而变得漫长。旧恨与新恨的交织,展现了思念中的苦楚与复杂,诗人用“横塘曲”描绘出了一条满是情感的道路,流淌着无尽的思绪。

梅花的香气在诗中不仅仅是自然的存在,更是情感的寄托,代表着诗人在孤独中追寻的美好。叠句的使用使得诗歌的节奏感更为鲜明,期待重逢的情感愈加浓烈。最后一联通过“锦衾”与“春寒”的对比,呈现出一种既温暖又孤独的矛盾心理,让人感受到春夜的寂寥与心中的热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红豆离离盈一握:以红豆作为思念的象征,数量之多表达了深厚的情感。
  • 细数归期,闲对灯花绿:细心等待归期,描绘了孤独的思念。
  • 旧恨风吹新恨搁:旧恨已随风而去,新恨却在心中难以消散。
  • 相思只在横塘曲:思念的情感在这里流淌,生动的描绘出诗人内心的感受。
  • 开卷梅花香里读:沉浸在梅花的香气中,读书中寻找情感的寄托。
  • 叠句联词,准拟佳期续:期待与爱人重逢,诗人用叠句表达内心的期盼。
  • 料得夜深人欲宿:在夜深人静时,诗人的孤独与思念愈发强烈。
  • 锦衾悄悄春寒独:锦被下的温暖与春寒的对比,反映出内心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红豆比喻相思,梅花比喻高洁情感。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与平衡,使得整体更为和谐。
  • 拟人:在描写思念时,赋予情感以生命,使其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念与孤独展开,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爱人与重逢的渴望。情感的复杂与深沉,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与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豆:象征思念与相爱。
  • 梅花:象征高洁与坚韧的情感。
  • 灯花:象征夜晚的静谧与思索的时刻。
  • 锦衾:象征温暖与爱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红豆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思念
    • C) 财富
    • D) 努力
  2. 诗中的“横塘曲”指的是什么?

    • A) 一条小路
    • B) 一种乐器
    • C) 一种花
    • D) 一种饮品
  3. “叠句联词”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悲伤
    • B) 期待
    • C) 欢喜
    • D) 失落

答案

  1. B) 思念
  2. A) 一条小路
  3. B) 期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爱情的思念。
  • 温庭筠《一剪梅》:描绘相思之苦,情感深沉。

诗词对比

  • 高旭《蝶恋花》 vs 李清照《如梦令》
    两者都围绕思念展开,但高旭更侧重于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李清照则表现出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与追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歌鉴赏》
  • 《李清照与她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