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其二 并序》
时间: 2025-01-10 00:30:46意思解释
祝英台近 其二 并序
作者: 姚燮 〔清代〕
原文展示:
雨初梅,风晚楝。春晚夏初见。画帐崔徽,约略半身现。恼伊水阁东边,愔愔帘子,却障住梧桐一面。渐知怨。不时倦绣慵妆,委意觅消遣。尺八檀槽,粉指掐都遍。但闻鹦姆呼茶,鸦童报客,已不耐眉颦心战。
白话文翻译:
初春的细雨刚刚落下,晚风轻轻拂动着楝树。春天将尽,夏天刚露头。画帐轻盈,隐约可见半个身影。水阁东边的帘子恼人,愁苦的心情被遮挡在梧桐树下。渐渐明白内心的怨恨,常常对着绣品感到疲倦,懒洋洋地寻求消遣。尺八的檀槽,粉指已然掐遍。但只听见鹦鹉呼唤茶水,报信的小童,心中已无法忍受眉头紧锁的苦闷。
注释:
- 初梅:指初春时节的梅花,象征春天的到来。
- 晚楝:指晚春时节的楝树,表现出季节的交替。
- 画帐崔徽:画帐指帷帐,崔徽是指轻盈的样子,形容女子的娇美。
- 恼伊水阁:水阁指临水而建的楼阁,恼则是指让人心烦。
- 愔愔:形容心情沉静而又忧愁。
- 尺八檀槽:这是一种乐器,暗示悠扬的乐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燮(1645年-1726年),字仲华,号月渔,清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其诗风细腻,常以情感为主,擅长描写内心的复杂情感。
创作背景:
《祝英台近》是姚燮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清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表现出个人内心的孤独与烦恼。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描绘春末夏初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孤独。开头的“雨初梅,风晚楝”,生动地描绘出春末的氛围,仿佛让读者置身于温柔的春雨与徐徐的晚风之中。接下来的“画帐崔徽,约略半身现”,则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美的期待与隐秘的情感。
“恼伊水阁东边,愔愔帘子,却障住梧桐一面”,恼人的帘子使得美景被遮挡,诗人的内心烦闷与失落感愈发明显。“渐知怨”,这里的怨字更是直接刻画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不满。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复杂的,既有对春夏交替的自然景象的欣赏,也有对内心孤独与无奈的深刻反思。最后一句“已不耐眉颦心战”,更是将这种心情推向高潮,表现出一种无奈的焦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雨初梅,风晚楝。:描绘初春的细雨和晚春的风,营造出季节转换的氛围。
- 春晚夏初见。:春天即将结束,夏天开始显现。
- 画帐崔徽,约略半身现。:形象地描绘出女子的娇美与神秘。
- 恼伊水阁东边,愔愔帘子,却障住梧桐一面。:表达心中的烦恼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却被现实所遮挡。
- 渐知怨。:渐渐意识到内心的怨恨与不满。
- 不时倦绣慵妆,委意觅消遣。:对日常生活的厌倦,想要寻找消遣。
- 尺八檀槽,粉指掐都遍。:音乐的悠扬与女子的细腻表现。
- 但闻鹦姆呼茶,鸦童报客,已不耐眉颦心战。:表达对生活琐事的无奈,心中焦虑不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季节变化与心情的变化相结合,增强了表现力。
- 拟人:将自然元素赋予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传达出深刻的孤独感与对爱情的追求。
意象分析:
- 雨:象征洗净烦恼与心灵的清新。
- 梅:象征坚韧与希望。
- 风:代表自由与变化。
- 帘子:象征内心的遮蔽与烦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春末的自然现象有哪些? A. 雪
B. 雨
C. 风
D. 霜 -
“恼伊水阁东边”中“恼”字的意思是? A. 高兴
B. 不满
C. 疲惫
D. 忧愁
答案:
- B,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尤其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情感交流。
- 李清照的词作,展现女性的内心情感与生活境遇。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李白的豪放与姚燮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表现出豪情万丈,后者则在细腻的情感中流露出无奈与怨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姚燮研究》
- 《古诗词鉴赏技巧》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