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道中》
时间: 2025-01-19 16:00: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平江道中 王炎 〔宋代〕
笋舆踏瘦石,挥汗日亭午。 山断忽眼明,人家住溪浒。 解衣近绿阴,隔枝鸟相语。 好风送凉来,坐久失畏暑。 潭潭一水绿,可以浣尘土。 樵歌响空谷,渔艇散前浦。 丘壑太寂寥,从俗祇自苦。 征夫问前途,欲往空顾伫。
白话文翻译:
在狭窄的山路上踏着坚硬的石头,正午时分挥汗如雨。 山势中断,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人家住在溪边。 脱下衣服靠近绿荫,隔着树枝听到鸟儿的对话。 好风送来凉意,坐久了不再感到暑热。 深潭中的水绿油油的,可以洗去尘埃。 樵夫的歌声在空谷中回响,渔船在前面的水面上散开。 山谷太过寂静,随波逐流只会自寻烦恼。 行路人询问前方的路,想要前行却只能空自驻足。
注释:
- 笋舆:指狭窄的山路。
- 亭午:正午。
- 溪浒:溪边。
- 绿阴:绿树的阴影。
- 潭潭:深邃的样子。
- 丘壑:山谷。
- 征夫:行路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炎,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平江道中的所见所感,反映了他在旅途中的孤独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王炎在旅途中所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旅途中的感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内心感受。诗中,“笋舆踏瘦石,挥汗日亭午”描绘了旅途的艰辛,而“山断忽眼明,人家住溪浒”则带来了一丝惊喜和宁静。通过“解衣近绿阴,隔枝鸟相语”和“好风送凉来,坐久失畏暑”,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最后,“丘壑太寂寥,从俗祇自苦”和“征夫问前途,欲往空顾伫”则反映了作者对尘世的超脱和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山水田园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笋舆踏瘦石,挥汗日亭午”:描绘了旅途的艰辛,正午时分在狭窄的山路上行走,汗水淋漓。
- “山断忽眼明,人家住溪浒”:山势中断,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人家住在溪边,带来了一丝惊喜和宁静。
- “解衣近绿阴,隔枝鸟相语”:脱下衣服靠近绿荫,隔着树枝听到鸟儿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 “好风送凉来,坐久失畏暑”:好风送来凉意,坐久了不再感到暑热,体现了自然的恩赐和作者的宁静心境。
- “潭潭一水绿,可以浣尘土”:深潭中的水绿油油的,可以洗去尘埃,象征着自然的净化力量。
- “樵歌响空谷,渔艇散前浦”:樵夫的歌声在空谷中回响,渔船在前面的水面上散开,描绘了宁静的田园生活。
- “丘壑太寂寥,从俗祇自苦”:山谷太过寂静,随波逐流只会自寻烦恼,表达了作者对尘世的超脱。
- “征夫问前途,欲往空顾伫”:行路人询问前方的路,想要前行却只能空自驻足,反映了作者对未来的迷茫。
修辞手法:
- 拟人:如“隔枝鸟相语”,赋予鸟儿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比喻:如“潭潭一水绿”,用“潭潭”形容水的深邃,增强了形象感。
- 对仗:如“笋舆踏瘦石,挥汗日亭午”,通过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尘世的超脱和对未来的迷茫。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作者传达了一种宁静、超脱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笋舆:狭窄的山路,象征旅途的艰辛。
- 绿阴:绿树的阴影,象征自然的恩赐和宁静。
- 潭潭一水绿:深邃的绿水,象征自然的净化力量。
- 樵歌响空谷:樵夫的歌声,象征宁静的田园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笋舆踏瘦石”中的“笋舆”指的是什么? A. 狭窄的山路 B. 宽阔的大道 C. 平坦的田野 D. 崎岖的小径
-
诗中“山断忽眼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惊喜 B. 失望 C. 恐惧 D. 悲伤
-
诗中“解衣近绿阴”中的“绿阴”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的恩赐 B. 旅途的艰辛 C. 尘世的烦恼 D. 未来的迷茫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
诗词对比:
- 王炎的《平江道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炎的诗更多地描绘了旅途的艰辛和内心的迷茫。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炎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山水诗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王炎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