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时间: 2025-01-19 17:25:01

雨晴闲步涧边沙,行入荒林闻乱鸦。

寒食清明惊客意,暖风迟日醉梨花。

书生投老王官谷,壮士偷生漂母家。

不用秋千与蹴踘,只将诗句答年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明
作者: 陈与义 〔宋代〕

雨晴闲步涧边沙,
行入荒林闻乱鸦。
寒食清明惊客意,
暖风迟日醉梨花。
书生投老王官谷,
壮士偷生漂母家。
不用秋千与蹴踘,
只将诗句答年华。

白话文翻译:

在雨后晴朗的日子里,我在涧边的沙滩上悠闲地散步,
走进荒凉的森林,听到杂乱的乌鸦叫声。
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到来,让人感到惊讶与感慨,
温暖的春风和缓的阳光让我陶醉于梨花的芬芳。
书生投身于年老的王官谷,
壮士为了生存而漂泊在母亲的家乡。
我不需要秋千和蹴鞠,
只用诗句来回应流逝的年华。

注释:

  • 雨晴:雨后天气晴朗。
  • 涧边沙:指山涧边的沙滩。
  • 乱鸦:杂乱的乌鸦叫声,象征孤独或不安。
  • 寒食清明:寒食节与清明节,传统节日,通常在春季。
  • 书生:读书人,通常指有文化的知识分子。
  • 漂母家:漂母为一位著名的母亲,因其艰辛抚养孩子而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与义,字致远,号怀仁,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常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感悟,尤其擅长描绘春天的景象。

创作背景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扫墓祭祖的节日,诗人在这个节日中,反映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过往时光的追忆。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诗中流露出对生死、对故乡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明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时间的感悟。开篇“雨晴闲步涧边沙”,营造出一种安静而悠闲的氛围,仿佛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生命的气息。接着“行入荒林闻乱鸦”,则通过乌鸦的叫声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惆怅,形成了对比,暗示着即使在美好的时光中,生命的无常也常常让人心生感慨。

“寒食清明惊客意”一句,直接引入了节日的主题,表达了在这样的时刻,心中对过去的回忆与惊讶。紧接着“暖风迟日醉梨花”,则展现了春天的美景,让人沉醉其中。诗中后半部分的转折,提到书生和壮士,似乎在反映着不同身份人的生活状态,显示出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最后两句“不用秋千与蹴踘,只将诗句答年华”,则是诗人的自我表达,强调了诗歌对于他而言的意义,反映出对时间的思考,诗句成了他与时光对话的方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雨晴闲步涧边沙:描绘了雨后晴天,诗人悠闲地在涧边沙滩散步的情景,展现出一种惬意的生活状态。
  2. 行入荒林闻乱鸦:走入荒林,听到乌鸦的叫声,形成一种孤独与寂寞的对比。
  3. 寒食清明惊客意: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到来让人感到惊讶,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对生命的思考。
  4. 暖风迟日醉梨花:温暖的春风和迟缓的阳光让梨花的香气愈发醉人,展现出春天的美好。
  5. 书生投老王官谷:书生的投身于年老的王官谷,暗示着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无奈。
  6. 壮士偷生漂母家:壮士为了生存而漂泊,反映出社会的艰辛与生存的挣扎。
  7. 不用秋千与蹴踘:不再需要儿童游戏,强调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8. 只将诗句答年华:用诗句来回应流逝的年华,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用“暖风迟日醉梨花”来比喻春天的美好。
  • 对仗:如“书生投老王官谷,壮士偷生漂母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拟人:如“乱鸦”体现了幽默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人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时刻,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对过去的追忆与对当下生活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晴: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 涧边沙:代表自然的宁静。
  • 乌鸦:象征孤独与不安。
  • 梨花:代表春天的美丽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清明节通常是在什么季节?

    • A) 夏季
    • B) 冬季
    • C) 春季
    • D) 秋季
  2. 诗中提到的“书生”指的是哪类人?

    • A) 农民
    • B) 商人
    • C) 读书人
    • D) 壮士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游戏的怀念
    • B) 对时间的感慨
    • C) 对自然的热爱
    • D) 对家庭的思念

答案

  1. C) 春季
  2. C) 读书人
  3. B) 对时间的感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在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更多地反映了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苦闷,而陈与义的《清明》则更注重于个人情感与生命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曲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