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
屈蕙纕 〔清代〕
湘娥泪染湘筠紫。
洞庭波冷金风起。
梦断九疑云。
箫韶声不闻。
依依江上柳。
也觉惊秋瘦。
木落夜猿啼。
天空星欲稀。
白话文翻译:
湘江的女子泪水染红了湘筠的紫色。
洞庭湖的波浪冷峻,金色的秋风吹起。
梦境在九疑山的云雾中破碎。
箫韶的乐声再也听不见。
江边的柳树依依不舍,
也感到秋天的瘦弱。
树木凋零,夜晚的猿猴哀鸣。
天空的星星似乎也变得稀少。
注释:
- 湘娥:指的是湘江一带的女子,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湘筠:湘江的竹子,常用来象征清雅和柔美。
- 洞庭波:指洞庭湖的波浪,洞庭湖是长江的一个重要湖泊。
- 梦断:梦境破碎,形容失望和哀愁。
- 箫韶:古人所称的箫韶乐,形容美好的音乐。
- 依依:形容离别时恋恋不舍的样子。
- 秋瘦:秋天的景象,意在表现季节的变迁与凋零。
- 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象征生命的衰败。
- 夜猿啼:夜晚猿猴的哀鸣,增添了诗的凄凉氛围。
- 星欲稀:夜空中的星星稀少,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屈蕙纕,清代女诗人,以才情和才华闻名。她的作品多描写情感、自然和社会现象,风格细腻、婉约。
创作背景:该诗可能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创作,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自然景象的感受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菩萨蛮》是一首充满哀愁与思念的词作,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流露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开头“湘娥泪染湘筠紫”便直接点出情感的基调,湘江的女子因思念而泪如雨下,湘筠因而染上了忧伤的色彩,既描绘了自然景象,也流露了内心的情感。接下来的“洞庭波冷金风起”描绘出秋天的肃杀,金色的秋风和冷峻的湖水形成鲜明对比,构成了一幅凄美的画面。诗中“梦断九疑云”则进一步加深了孤独与失落的情感,梦境的破碎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此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依依江上柳”让人感受到秋天的萧瑟和离别的伤感,而“木落夜猿啼”则将夜晚的孤独与哀愁推向极致,猿啼声声,如同对逝去岁月的哀悼。结尾的“天空星欲稀”更是将孤独感推向高潮,星星的稀少象征着孤独的心境,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自然变化的感慨,展现了清代女性诗人的才情与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湘娥泪染湘筠紫”:描写湘江女子因情而泪,泪水染红了竹子,暗示忧伤。
- “洞庭波冷金风起”:秋风起,湖面波澜冷峻,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梦断九疑云”:梦境破碎,九疑山的云雾弥漫,象征失落与迷茫。
- “箫韶声不闻”:美好的音乐消失,表明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 “依依江上柳”:江边的柳树依依恋恋,暗示离别。
- “也觉惊秋瘦”:感受到秋天的凋零与萧瑟。
- “木落夜猿啼”:树木凋零,猿声啼鸣,增添了悲凉气氛。
- “天空星欲稀”:星星稀少,象征孤寂与无助。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湘娥泪染”比喻情感的深沉与无奈。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如“依依江上柳”表现离别情感。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如“木落夜猿啼”。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娥:象征思念与忧伤。
- 湘筠:代表清雅与柔美,承载情感。
- 洞庭波:象征自然的冷漠与现实的残酷。
- 梦:象征希望与失落。
- 柳:离别的象征,表现情感的依依不舍。
- 猿啼:孤独与哀伤。
- 星:象征孤寂与希望的微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湘娥”指的是哪个地方的女子?
A. 长江
B. 黄河
C. 湘江
D. 太湖 -
诗中“梦断九疑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失落与迷茫
B. 开心与快乐
C. 兴奋与期待
D. 平静与安宁 -
“天空星欲稀”中的“星”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孤寂与希望
C. 友谊
D. 知识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梅花落》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写了女性的情感与思念,风格柔婉细腻。
- 温庭筠《梅花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体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