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陆象山先生祠》
时间: 2025-01-06 05:05: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崇祠孤涌万峰裹,白昼冥冥乱烟锁。
客行畏湿此少休,茶灶松房安插妥。
图书万卷藏何处,但见灵台一寸炬。
静坐不觉身堕空,乾坤俨另辟门户。
偶噎何至并食弃,勿怪纷纷来群议。
虽有功臣如姚江,已成铁案难翻异。
大江东去路日苦,泥陷沙沈讵堪数。
果得惺惺常此居,亦胜荒芜一片土。
白话文翻译
在崇祠的孤寂之中,万峰环绕,白天却如同黑暗一般,迷雾重重。旅客行走在这里,因潮湿而不敢久留,茶灶和松木房间都已安置妥当。虽然书籍万卷却不知藏于何处,只有心灵的火焰在微弱地闪烁。静坐时不知不觉中身心沉入空灵,天地间似乎开辟了另一个门户。偶尔呛到而弃食,也不必怪别人纷纷来议论。即使有像姚江这样的功臣,但他已成铁案难以翻转。大江东流,路途艰难,泥沙沉陷又岂能一一计数。若能常常与志同道合的人居住在此,胜过荒凉的土地。
注释
- 崇祠:指供奉先贤的祠堂。
- 孤涌:孤独显现的山峰。
- 冥冥:形容阴暗、模糊的状态。
- 灵台:形容心灵的明净与智慧。
- 铁案:比喻定案的事情,难以更改。
- 惺惺:志同道合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傅潢,清代诗人,著作颇丰,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表达对人世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对陆象山先生祠的拜访,表达了对陆象山哲学思想的敬仰和对当时社会的思考。诗中融入了人文关怀与对自然美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孤独而深邃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陆象山的敬仰之情。开篇以“崇祠孤涌万峰裹”描绘了祠堂的孤独与山峦的壮丽,给人一种庄严而又寂静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表现出因潮湿而带来的不安,反映出人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敬畏。诗中提及“图书万卷藏何处”,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求与困惑,暗示着知识的获取并非易事。
在后半部分,诗人则引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偶噎何至并食弃,勿怪纷纷来群议”,体现出对世俗喧嚣的反思与不屑。最后以“大江东去路日苦”感慨人生的艰难,表达了对志同道合之人的向往,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崇祠孤涌万峰裹:描绘祠堂孤独地被万峰环绕,给人一种神圣而又孤立的感觉。
- 白昼冥冥乱烟锁:白天却显得阴沉,浓雾笼罩,象征着思考的模糊。
- 客行畏湿此少休:旅客因潮湿而不敢久留,表现出环境的不适。
- 茶灶松房安插妥:茶灶和松木房间的安置,体现出生活的简单与朴素。
- 图书万卷藏何处:对知识的渴望与追寻,但又感到无所归依。
- 静坐不觉身堕空:静坐时,心灵的空灵与超脱。
- 乾坤俨另辟门户:天地间似乎开辟出新的视野,象征思想的解放。
- 偶噎何至并食弃:偶然呛到而弃食,表现出对世俗的疏离。
- 勿怪纷纷来群议:对外界评论的无所谓,展示出内心的坚定。
- 虽有功臣如姚江:即使有如姚江这样的功臣,也无法改变现状。
- 已成铁案难翻异:事情已定,难以更改的无奈。
- 大江东去路日苦:人生道路艰辛,充满挑战。
- 泥陷沙沈讵堪数:泥沙沉陷,象征着生活的困扰。
- 果得惺惺常此居:与志同道合的人相处,胜过荒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知识比作“图书”,强调其深奥。
- 对仗:如“崇祠孤涌”和“白昼冥冥”,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陆象山的敬仰,抒发了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社会现状的深思,展现出诗人追求真理与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崇祠:象征对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 万峰:自然的伟大与壮丽。
- 灵台:内心的明晰与智慧。
- 大江:象征人生的波折与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崇祠孤涌万峰裹”描绘了什么样的环境?
A. 喧闹的城市
B. 孤独的祠堂
C. 热闹的集市
D. 繁华的街道 -
“图书万卷藏何处”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A. 财富
B. 权力
C. 知识
D. 名声 -
“大江东去路日苦”中“大江”象征着什么?
A. 自然风光
B. 人生的艰难
C. 友谊
D. 归属感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对比傅潢的《谒陆象山先生祠》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傅潢更侧重于内心的思考与人文关怀,而王之涣则更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与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傅潢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陆象山与儒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