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孔章县尉得官西归》

时间: 2025-01-14 10:27:43

早宴黄花诣粉闱,晚挼春草染朝衣。

却提猛士弓弯月,去扫封狐雪打围。

绿鬓朱颜君胜我,青春白日我思归。

何时共瀹青原茗,下看江鸥来去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刘孔章县尉得官西归
早宴黄花诣粉闱,
晚挼春草染朝衣。
却提猛士弓弯月,
去扫封狐雪打围。
绿鬓朱颜君胜我,
青春白日我思归。
何时共瀹青原茗,
下看江鸥来去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刘孔章西归的送别之情。早晨,他在黄花盛开的地方宴请友人,晚上又在春草中染上了朝服的颜色。诗人想象着友人提着弓箭,像猛士一样,去猎捕封山的狐狸,扫除冬雪的围困。友人的青春和活力令诗人感到自愧不如,他心中思念家乡。希望有一天能再聚首,一起品茗,观赏江边的鸥鸟飞翔。

注释:

  • 黄花:指的是菊花,常用来象征长寿和高洁。
  • 粉闱:指的是女子的闺房,形容宴席的华丽。
  • :指的是用手指或手掌揉捏。
  • 猛士:指的是勇猛的士兵或猎人。
  • 扫封狐雪打围:用"扫"和"打"动词,形象地描绘出猎人清理雪堆,捕捉狐狸的场景。
  • 绿鬓朱颜:指的是年轻人,绿鬓象征青春,朱颜形容面色红润。
  • 瀹青原茗:指的是在青原山上泡茶。
  • 江鸥来去飞:指的是江边的海鸥,象征自由与悠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兼擅诗文。他的作品以自然和人生哲理见长,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杨万里送别好友刘孔章时,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蕴含着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对友人的送别。开篇的“早宴黄花”和“晚挼春草”展示了时光的流逝,宴会与春草交替,隐喻着友谊与青春的珍贵。诗中的“却提猛士弓弯月”则通过勇士的形象,展现了友人的豪情与壮志,体现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

接下来的“绿鬓朱颜君胜我”则是诗人自我反思,感受到对方的青春与活力,自己却已渐渐老去,流露出一丝惆怅。这种对比不仅加强了诗人的感情深度,也让读者体会到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

最后两句“何时共瀹青原茗,下看江鸥来去飞”意象鲜明,描绘了希望与友谊的美好场景。青原山的茶香与江鸥的自由飞翔,象征着诗人对未来重聚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杨万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与对友情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早宴黄花诣粉闱:在早晨的宴会上,黄花盛开,象征着生机与美好,赴宴的场景显得热烈。
  2. 晚挼春草染朝衣:晚间,在春草中染上了朝服的颜色,暗示着生活的变化与流转。
  3. 却提猛士弓弯月:描绘友人如猛士般,勇敢地提着弓箭,准备去猎捕,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
  4. 去扫封狐雪打围:生动的猎人形象,表现出对自然的挑战与勇气。
  5. 绿鬓朱颜君胜我:友人的青春和活力让诗人自愧不如,表达了对岁月的感慨。
  6. 青春白日我思归:诗人思念家乡,渴望回归,隐含对故土的眷恋。
  7. 何时共瀹青原茗:期待重聚的美好愿景,渴望与友人共享宁静时光。
  8. 下看江鸥来去飞:江边的海鸥自由飞翔,象征着诗人对自在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猛士”比喻友人的勇气,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比如“绿鬓朱颜”和“青春白日”。
  • 意象:通过黄花、春草、江鸥等意象,展现了生机与自然的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友情与自然,表达了对青春的珍惜与对未来重聚的期待。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花:象征生命力与美好。
  • 春草: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猛士:象征勇气与力量。
  • 江鸥:象征自由与悠闲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早宴黄花”和“晚挼春草”分别代表了怎样的意象?

    • A. 友谊与爱情
    • B. 生机与流逝
    • C. 失败与成功
  2. 诗中提到的“猛士”主要象征什么?

    • A. 青春
    • B. 勇气
    • C. 安静
  3. 最后两句“何时共瀹青原茗,下看江鸥来去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希望重聚
    • B. 失落
    •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杨万里 vs. 陶渊明:两者都强调自然与生活的哲理,但杨万里更关注友情的珍贵,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归隐与自我反思。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文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文鉴赏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