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八景》

时间: 2025-01-19 17:26:00

罨屿潮痕上短篷,晚收笭箵泊菰丛。

瀰漫春水连天碧,次第渔灯隔岸红。

世虑尽捐云树外,人家都住画图中。

菱塘柳陌吾庐在,归去还思理钓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罨屿潮痕上短篷,
晚收笭箵泊菰丛。
瀰漫春水连天碧,
次第渔灯隔岸红。
世虑尽捐云树外,
人家都住画图中。
菱塘柳陌吾庐在,
归去还思理钓筒。

白话文翻译

在罨屿的潮痕上,停着一只小船,
傍晚时分,我收起渔网,停泊在芦苇丛中。
春水荡漾,与天空相连,碧波荡漾,
渔灯依次亮起,映照着对岸的红色。
世俗的烦恼早已抛在云树之外,
人家仿佛都住在画中。
菱塘和柳陌之间,我的家就在这里,
归去时,还想着整理我的钓鱼筒。

注释

  • 罨屿:指的是澎湖的一个小岛,常被形容为美丽的地方。
  • 潮痕:潮水退去后留下的痕迹。
  • 短篷:小船的篷,形容船只小巧。
  • 笭箵:指的是渔网。
  • 菰丛:芦苇丛。
  • 瀰漫:弥漫,扩散的意思。
  • 渔灯:渔民在夜间捕鱼时使用的灯。
  • 世虑:世俗的烦恼。
  • 云树:云雾缭绕的树木,隐喻遥远的世俗事物。
  • 菱塘:生长菱角的池塘。
  • 柳陌:柳树成行的道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伯琛(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文人雅士,擅长诗词,作品多描写自然与人文结合的美景,融情于景。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清代,表达了诗人对澎湖自然风光的热爱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此时的社会背景是清代中期,经济发展,士人多游历名胜,寄情于山水之间。

诗歌鉴赏

《澎湖八景》是刘伯琛描绘澎湖美丽景色的佳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澎湖的自然风光与渔民的生活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田园风光。首联通过“罨屿潮痕”与“短篷”的描写,交代了时间与地点,渔船在潮痕上静静停泊,给人一种安宁的感觉。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描绘了傍晚时分,渔民收网的情景,生动形象,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瀰漫春水连天碧”一句,展现了春天澎湖水面的壮阔与美丽,水天一色,给人以无限的遐想。随后,“次第渔灯隔岸红”则让人感受到夜晚降临时的温馨与宁静,渔灯点点,似乎在诉说着渔民的故事。诗人在这幅画面中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也表达了对世俗烦恼的超脱,“世虑尽捐云树外”,此句体现了诗人淡泊生活的态度。

最后两句,“菱塘柳陌吾庐在,归去还思理钓筒”,诗人将自己的归属感与对自然的热爱融为一体,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与思考,既有对现实生活的追求,也有对宁静心境的向往。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罨屿潮痕上短篷”:描写了小船在潮痕上的静谧,设定了诗的场景。
    • “晚收笭箵泊菰丛”:展现了渔民收网的情景,传达出晚上的安宁。
    • “瀰漫春水连天碧”:描绘春水与天空相接的壮丽景象。
    • “次第渔灯隔岸红”:渔灯点亮,带来温暖的夜色。
    • “世虑尽捐云树外”:表达对世俗烦恼的超脱与释然。
    • “人家都住画图中”:描绘人居如画,生活的恬静。
    • “菱塘柳陌吾庐在”:强调家在自然美景之中。
    • “归去还思理钓筒”:表达对归家的渴望和对钓鱼生活的留恋。
  2.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家比作“画图”,强调了生活的美。
    • 对仗:如“春水连天碧,渔灯隔岸红”,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渔灯“隔岸红”,赋予了灯光以情感。
  3. 主题思想:诗歌体现了对澎湖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罨屿:象征着宁静与美丽的自然环境。
  • 潮痕: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痕迹。
  • 渔灯:象征着人们的生活与希望。
  • 云树:隐喻世俗烦恼的远离。
  • 菱塘与柳陌:传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罨屿”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一个小岛
    C. 一种鱼
    D. 一种船

  2. “世虑尽捐云树外”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对生活的无奈
    B. 对世俗的烦恼的超脱
    C. 对财富的追求
    D. 对名声的渴望

  3. 诗中提到的“菱塘柳陌”意指: A. 一片荒野
    B. 诗人的家乡
    C. 渔民的生活
    D. 一座城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士祯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桃花源记》:同样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和谐美好,反映了人们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展现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清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