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
时间: 2025-01-01 09:30:47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鹬蚌相争
作者: 刘向 〔两汉〕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白话文翻译:
赵国要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的惠王说:“我今天经过易水,看到蚌在晒太阳,鹬正在啄它的肉,蚌合起来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这样就会有死蚌!’而蚌也对鹬说:‘今天不出水,明天不出水,这样就会有死鹬!’两者都不愿意放弃,结果渔夫将它们一起捕获。如今赵国要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久以来互相争斗,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我担心强大的秦国会成为渔夫,因此希望王您能深思熟虑!”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
注释:
- 鹬:一种鸟,通常以小型水生动物为食。
- 蚌:一种水生贝类,含有珍珠。
- 渔者:渔夫,指捕捞鱼类或水生动物的人。
- 惠王:燕国的君主,因听取苏代的建议而停止攻打。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向,字子静,汉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擅长古文和辞章,倡导儒学。
- 创作背景:此诗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与国家间的关系,表达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诗歌鉴赏:
《鹬蚌相争》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两方争斗的愚蠢与短视。鹬与蚌的争斗象征着国家间的斗争,而最终的结果却是被第三方渔夫所捕获,隐喻着在权力斗争中,往往真正获利的不是争斗的双方,而是坐收渔利的外部势力。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双方因小利而不愿妥协,最终导致共同的失败,警示人们在纷争中应有更大的视野与智慧。诗中的渔夫象征着外部强权,提醒我们在国际关系中,要警惕外部势力的介入。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赵且伐燕:指赵国准备进攻燕国。
- 苏代为燕谓惠王曰:苏代向燕王提出警告。
-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描绘鹬与蚌争斗的场景。
- ...即有死鹬:双方互相威胁,显示出争斗的无谓。
-
修辞手法:
- 比喻:鹬与蚌的争斗比喻国家间的斗争。
- 拟人:鹬与蚌赋予人类特征,使情节更生动。
-
主题思想:警示人们在争斗中应避免被外部势力利用,强调团结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鹬:象征贪婪与短视。
- 蚌:象征固执与防御。
- 渔者:象征外部势力的干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鹬蚌相争”中的鹬和蚌分别象征什么? A. 和平与战争
B. 贪婪与防御
C. 富裕与贫穷 -
渔者在诗中代表什么? A. 友好邻邦
B. 外部势力
C. 受害者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 - 陶渊明
- 《出塞》 - 王昌龄
诗词对比:
-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反映了对和平的向往,和《鹬蚌相争》形成对比。
- 《出塞》:描绘战争的残酷,与《鹬蚌相争》在主题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 《汉代文学论集》
- 《古诗词鉴赏辞典》